阿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非遺薪火相傳》推普實踐團采訪藏羌剪紙傳承人
發布時間:2025-07-09 閱讀:
韓龍康:紙與刃的相遇
近日,阿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蒲公英行動——《非遺薪火傳承》推普實踐團在雜谷腦營盤小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文化傳承人韓龍康老師進行訪談。
韓龍康老師講解藏羌剪紙
訪談過程中,韓老師帶領實踐團的同學們參觀雜谷腦營盤小學的剪紙作品,圍繞藏族、羌族剪紙教學與文化傳承,涉及教學實踐、文化理念、傳承困境等內容進行探討,強調以文化為核心開展教學與傳承工作與文化與經濟轉化及創新方向。
韓老師指出理縣中學教學條件一般,采用快餐式教學方法,后挖掘整理藏族、羌族剪紙,轉化為教學資源。雖作品文化根基可能不足,但會通過紅色教育主題作品引導學生實現思想過渡。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巨大,學生應充滿民族文化自豪感,如認識到紙的發明等文化成就的重要意義。
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一些不良文化現象(如書法界亂象)讓教學者意識到堅守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意識形態需正確引導。從2010年起,韓老師通過課題申報組織人員在阿壩州多個縣收集剪紙作品。寒假收集400多件,以課題形式開展教學,讓同學們了解和認識的真正的藏羌剪紙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利用美術課堂,堅持以文化為基準的教學,課堂上花大量時間講解剪紙符號的文化意義,藏族剪紙中吉祥圖案的起源與意義,例如剪紙上的圖案與人生命運的聯系,以剪紙文化讓小朋友們理解更深層的意義,但要注意避免涉及宗教內容,讓學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創作,培養學生們的興趣,避免單純技術教學,技術層面操作相對簡單,作品更應注重傳遞個人或區域的文化思想,強調文化表現的重要性,讓課堂避免枯燥,活躍教學。在剪紙課程教學中,獲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學生的作品優秀獲電視臺報道,論文獲獎,課題申報都有進展。
在教學管理上,韓老師對實踐團的同學們作出經驗分享以及課堂教學技巧與要求,美術課堂需嚴格紀律,避免將思想自由等同于行為自由,保障教學任務完成。忽略部分剪紙技術細節教學,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但維持紀律并不等于讓同學們沒有自由的思想,也不是過于的自由課堂,認為自由思想應體現在作品中而非課堂行為。
韓老師在剪紙文化上,積極推進羌族剪紙數字化研究和藏羌彝剪紙內涵研究等項目,申報國家級課題,編寫的考察著作基于實地調研,如《藏族、羌族剪紙田野考察以理縣為例》,為剪紙文化研究和傳承提供可靠依據。堅定不移的傳承和保護藏羌剪紙,努力讓更多的人領略到藏羌剪紙獨特的美麗,以及藏羌人民的民族特點與民族特色文化。
最后,韓老師對實踐團的同學們提出殷切期望:首先要解決安身立命的現實問題,以務實態度夯實專業根基,在掌握扎實技藝后再投身文化理想的追求。他特別強調,切勿為短期利益盲目追逐商業化潮流,需警惕功利化對傳統藝術本真的消解。韓老師指出,藏羌剪紙的傳承需以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支撐,同學們應先沉下心來鉆研技藝精髓,深入田野挖掘紋樣背后的民俗故事與文化符號,在理解民族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尋求創新。他希望同學們以沉穩姿態平衡現實與理想,既不脫離生活空談傳承,也不因市場誘惑偏離初心,讓藏羌剪紙在扎實的實踐與理性的探索中實現真正的活態延續,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
實踐團同學與小學生合影留念
藏羌剪紙的教學與文化傳承面臨多重挑戰,需在教學、文化挖掘與資源整合等方面持續探索。教學上要突破“快餐式”模式,構建以文化解讀為核心的體系,讓學生理解圖案背后的民族記憶。文化挖掘需堅持田野考察,系統整理民間剪紙與民俗故事,防止傳統流失。資源整合要聯動各方,解決設備短缺、傳承人費用等問題,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數據庫。如此,才能讓藏羌剪紙堅守文化本真,實現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
文字:伍靜怡
作者:伍靜怡 來源:實踐考察
三下鄉推薦
- 紅色基因薪火傳 時代新篇共繪就
- 為了深入了解與傳播紅色抗爭文化與精神,“青春·薪火”團隊于2025年7月2日在中原英烈紀念館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紅色主題活動,通過
-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