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聲聲暖童心:石金琦十八載非遺傳承守護留守兒童成長
2025年7月6日,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能量”實踐隊來到湘西州矮寨鎮坪朗村,探訪苗鼓傳承人石金琦和她的留守兒童苗鼓課堂。十八年來,這位"打鼓婆婆"用非遺技藝為鄉村孩子點亮成長之路。為鄉村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續生長的能量。
坪朗村及周邊的留守兒童多因父母外出務工缺乏陪伴,石金琦的苗鼓課堂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沒有專業鼓具,孩子們就以墻壁為鼓,在斑駁的孔洞中釋放活力;沒有親人陪伴,石金琦便以“打鼓婆婆”的身份,用嚴格又溫暖的關懷填補情感空白。她故意“兇”孩子們,只為讓他們記住這份特殊的牽掛;保留墻上的敲擊痕跡,是想讓長大后的他們記得:曾有一群伙伴和一位老師,用鼓聲陪他們度過童年。

(圖為采訪州級非遺苗族鼓舞傳承人石金琦。圖片由王珊所攝)
石金琦的教學不僅傳授鼓技,更注重品格培養。她要求孩子們嚴守時間、整齊列隊,在集體排練中學會協作;鼓勵他們登臺表演,從羞澀躲閃到從容展示,鼓聲敲出了自信與成長。回憶起湖南衛視節目錄制時,石老師說:“不管舞臺多大,都是孩子們展示的地方。”她的抖音記錄著孩子們的童年,一位曾經的學生留言道:“這也是我們的童年,現在你又帶了一些小朋友,你真的很偉大。”石金琦感動回應:“這激勵我永遠做一名苗鼓老師。”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石老師合照)
面對留守兒童“缺愛不缺錢”的現狀,石金琦堅持十八年免費教學,她的家既是教室也是孩子們的樂園。放學后的鼓聲與歡笑,打破了鄉村的沉寂。更令人欣慰的是,許多學生長大后成為志愿者,回到鄉村接力教學,讓這份愛心延續。
如今,石金琦的學生已超兩千人,有的考上大學后仍會回來看望,尋找墻上的“成長印記”。對她而言,苗鼓不僅是非遺技藝,更是治愈留守兒童的良方。十八年的堅守證明:當文化傳承與愛心相遇,便能奏響最動人的社會和弦,讓每個孩子在鼓聲中感受到愛與期待,成長為有溫度、有力量的人。
(張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