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赴廈門市同安區“褒茶營”文化傳承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深入茶園阡陌、探訪村史館藏、走進高山黨校、登臨防空哨所,多維度觸摸軍營村的紅色脈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戰略方針,更進一步地解碼軍營村在黨的指導下的諜變之路,深入剖析軍營村發展瓶頸,共同擘畫破局路徑。
從茶園到哨所,觸摸紅色底韻
當天上午,同學們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第一站便來到充滿紅色文化底蘊的茶園。茶農阿伯講述起幾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深入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調研,針對當地發展實際,提出“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科學發展理念。這一理念成為了軍營村未來幾十年發展的啟明星。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如今的漫山遍野的茶樹不僅是生態底色,更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茶香里藏著脫貧攻堅的紅色印記。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茶農阿伯請教采茶技巧。袁秋雯攝
第二站同學們來到了初心使命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詳細地學習了充滿紅色文化底蘊的軍營村村史。玻璃展柜里一本布滿批注的《習近平在廈門》格外醒目,“當年習近平同志翻山越嶺來調研,叮囑我們‘山上帶帽、山下開發’,這些年我們就是照著這句話,把荒山變成了‘花果山’。”聽完村干部的講解,傳承紅色文化的時代責任感油然而生。

圖為實踐隊隊員認真學習村史。謝文婧攝
隨后同學們踏入高山黨校,泛黃的手稿、珍貴的影像,將革命先輩的精神火種一一重現。同學們從一個個鏗鏘有力的紅色故事里,觸摸信仰的溫度,深刻認識到高山黨校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紅色精神傳承的燈塔,指引著青年一代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永葆赤子之心,勇擔時代使命。

圖為實踐隊隊員認真聆聽高山黨校的故事。王瑞瀟攝
最后同學們登上防空哨所,觸摸哨所斑駁的墻,仿佛聽見軍民聯防的歲月回響;凝望墻上的入黨誓詞與窗外茶園相映,讀懂“戰斗前哨”到“精神高地”的傳承密碼。年輕村干部的初心誓言,讓同學們深切體會到傳承紅色文化,正是要把守護土地的責任扛在肩,讓歷史的光芒照亮鄉村振興的征途,讓每一份堅守都成為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同學們深刻認識到軍營村的每個角落都流淌著紅色的足跡與血脈。黨的指引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深山脫貧路,紅色文化譜寫出“產業興、生態美、村民富”的振興樂章。
紅色引領發展之路再出發
實踐隊一行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拜訪軍營村村委的高主任,跟隨主任學習了黨如何指導軍營村的發展,如何在黨指導下實現軍營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越發清晰地認識到近些年軍營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踐隊師生和村長就軍營村紅色文化發展的瓶頸等問題進行了溝通交流,集思廣益,提出多項促進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傳播的創新策略如進行紅色研學路線、設計宣傳手冊,加強網絡宣傳,讓當地紅色文化能夠更加可視化,結構化,推動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通過此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實踐隊師生充分感受到軍營村是廈門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案例,見證了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實踐隊員紛紛表示會更加積極學習專業知識,把論文寫在祖國田野大地上,為保護綠水青山貢獻出屬于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