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9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盛夏·相遇夏鎮”推普服務隊在山東微山夏鎮街道開展為期8天的普通話推廣實踐活動。服務隊以“游戲化學習、家庭共參與”為核心模式,通過情景教學、趣味互動、家庭聯動等多元形式,為當地30余名兒童及家長搭建起普通話學習的立體平臺,讓規范用語的種子在夏鎮落地生長。
多元課堂:從教具創新到場景融入
活動初期,服務隊推出“語言魔法盒”系列教具:
情景卡牌涵蓋生活場景,7歲的朵朵通過“小貓買蘋果”卡牌主動練習對話;
改編兒歌融入發音訓練,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馬倩雯帶領孩子唱改編版《小白兔》,在“四是四,十是十”的韻律中強化平翹舌音;
方言對照工具后期加入課程,幫助家長理解“夏鎮話”與普通話的對應表達,55歲的張阿姨通過“玉米”對應“棒子”的對照圖輕松入門。
每日課程均設置“發音小勛章”激勵環節,孩子們通過課堂表現積累勛章,兌換“語言探險家”稱號。
家庭聯動:從“課堂學”到“生活用”
8天實踐中,家長見證孩子從“抵觸”到“主動”的轉變:
8歲男孩從堅持“夏鎮話才舒服”,到主動教奶奶讀卡牌,舉著勛章說“我要教更多人”;
此前躲著說普通話的琪琪,在家庭互動中主動挑戰繞口令,家長陳先生稱“現在每天練半小時,還想參加學校比賽”。
服務隊發放的“語言成長手冊”發揮持續效應,手冊內的每周任務推動家長與孩子開展“家庭情景對話”,70%的家庭已形成每日15分鐘普通話交流習慣。
實踐成效:以“樂”為橋,讓規范用語成自然
此次活動嚴格遵循“寓教于樂”原則,所有教具通過兒童心理學測試,課程設計貼合當地生活場景。截至7月19日,30名兒童均能熟練運用5個以上生活場景的規范表達,家庭聯動參與率從首日的35%提升至92%。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盛夏”服務隊表示,8天的實踐只是開端,后續將通過線上課程持續跟進,讓普通話真正成為夏鎮孩子“溝通的好朋友”,讓語言學習從“任務”變成“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