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挖掘齊文化內涵,推動齊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7月19日,外國語學院“齊跡數旅”社會實踐團走進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聚焦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馬志河等非遺傳承群體,開展深入調研。

活動當天,實踐團成員們帶著飽滿的熱情和明確的調研目標走進大觀園。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里,琳瑯滿目的陶瓷琉璃制品讓人目不暇接,從精美的花瓶到小巧玲瓏的擺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與智慧。


實踐團成員首先與當地的陶瓷琉璃匠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匠人們詳細地介紹了陶瓷琉璃的制作工藝,從原料選取、成型到燒制、裝飾,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獨特的技藝和文化內涵。成員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出問題,深入了解傳統工藝在傳承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一位琉璃匠人感慨道:“現在愿意學習傳統工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并傳承這門手藝。”

隨后,實踐團針對游客、當地商戶及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馬志河開展了問卷調查與訪談。調研發現,游客們普遍對博山陶瓷琉璃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也反映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足、文化體驗項目單一等問題;與商戶溝通,掌握當前陶瓷琉璃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推廣策略以及在發展文旅產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最令實踐團成員印象深刻的是與馬志河大師的訪談,他從童年與陶瓷結緣說起時,眼神里泛著溫暖的光,那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初心。在提及他在創作修行中的難題時,他說到,作品得先打動自己,再打動顧客,也正是這種對“共鳴”的追求,讓他的作品既有藝術品的靈氣,又不失生活的溫度。訪談尾聲,大師的話仍在耳畔回響:泥土會說話,琉璃有靈魂。你對它們用心,它們就會回報你,這份對技藝的敬畏、對傳承的堅守,或許正是匠心最動人的模樣。

此次赴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的調研活動,不僅讓“齊跡數旅”社會實踐團成員們深入了解了傳統陶瓷琉璃工藝的魅力與現狀,也為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后續,實踐團將進一步整理分析調研成果,結合以“數字+文化”為核心手段,“數字化采集+沉浸式體驗”的實踐模式,助力陶琉工藝講好齊文化故事,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為博山文旅融合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