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湖南工商大學暑期“三下鄉”長沙智造π隊走進湖南鋰匯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地探訪其生產車間,見證退役鋰電池從回收檢測到梯次利用或材料再生的全過程,感受“兩新政策”下新能源回收產業的蓬勃活力。
這家企業成立于2022年9月,早在2019年就啟動了鋰電池回收相關課題研究。如今,其業務已涵蓋廢舊鋰電池交易、線上回收平臺搭建、加工處理及行業培訓等多個領域,成為行業內的重要力量。
在企業車間內,一條井然有序的處理線展現了鋰電池回收的精密流程。車間入口處,剛從新能源汽車上退役的動力電池整齊排列,技術人員正使用專業設備檢測電池的剩余容量和健康狀態。“國家規定,動力電池剩余容量降至80%左右需強制退役,我們首先要通過外觀檢查和性能測試,判斷電池的‘去向’。”負責人介紹道。
在梯次利用區,經過篩選的電池被重新組裝,將用于小型儲能設備和太陽能路燈備用電源。“剩余容量60%以上的電池仍有利用價值,這樣能最大限度發揮其生命周期價值。”負責人指著一組即將出廠的儲能電池說。而容量不足60%的電池,則進入另一側的拆解車間,經過撕碎、研磨、篩分等工序,分離出鋁殼、銅粉、鋁粉等可回收材料,其中含石墨和正極材料的電池粉將通過濕法或火法冶煉,提取出鋰、鈷、鎳等金屬。
據企業負責人介紹,鋰電池回收不僅關乎環保,更對國家戰略意義重大。“我國鎳、鈷、鋰等金屬對外依存度高,回收能補充資源供應,降低‘卡脖子’風險。”他以剛果曾暫停鈷出口為例,說明回收對穩定產業鏈的重要性。
隨著“兩新政策”中以舊換新等舉措的推進,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加速,退役電池量持續增長,為回收行業帶來新機遇。“政策雖未直接給予大量經濟補貼,但通過刺激市場增加了貨源,稅收優惠也讓企業更有干勁。”負責人表示,目前行業正處于規范發展階段,企業期待進一步加強監管,整治小作坊式經營,為正規企業營造更好環境。
參觀結束時,負責人表示,未來3-5年鋰電池回收行業仍將保持熱度,企業也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力爭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貢獻更多力量。這場探訪讓人們看到,每一塊退役電池的“重生”,都是綠色發展與資源安全的生動實踐。
團隊:長沙智造π隊
文:畢巖哲
圖:曹曦月
指導老師:羅芯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