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能量”社會實踐隊走進德夯苗寨,在村委會老木樓的斑駁墻面上,觸摸到一段從閉塞山村到5A景區的滄桑蝶變。
路通百業興:一條公路帶來的千年之變“1986年之前,我們村連自行車都進不來。”村委會石主任指著如今寬闊的旅游專線回憶道。實踐隊查閱史料發現,這個以石姓為主的苗寨已有近千年歷史,但真正的巨變始于那條穿山越嶺的公路。
實踐隊員的調研筆記中寫到兩組數據對比:修路前,村民年均收入不足300元;2024年,僅民宿經營戶年均收入就高達8萬元。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生活方式上——“以前家家養豬,路上都是糞污,被外人叫‘豬屎寨’。”石主任笑著說,“現在村寨里引天山洞水,許多來訪的游客都夸這水能直接喝。”實踐隊沿溪考察時,恰遇參加“找螃蟹”生態體驗的親子團,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與潺潺水聲交織,構成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
圖為石主任為實踐隊員介紹德夯村的發展。潘柯伊攝
文化活態傳承:從火塘到舞臺的嬗變夜幕降臨,鼓樓廣場上《德夯環境》的演出正在上演,但實踐隊更關注幕后的故事:“現在登臺表演的,很多是當年圍著火堆唱歌的村民。”石主任介紹。這種轉變并非沒有陣痛——實踐隊員訪談發現,商業化表演使部分儀式簡化,但也在反作用于文化創新。
在非遺工坊區,隊員們遇到了正在編織背簍的龍阿公。這種曾經的生產工具,如今標價188元擺在文創店。“年輕人覺得不如塑料筐方便,但游客就愛這個‘原生態’。”老人手上的老繭記錄者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關鍵要在保留內核的前提下適應新需求。”實踐隊員筆記中寫道。
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振興的德夯實踐“景區是和旅游公司合作的,但村民也是主要參與者。”石主任介紹說。實踐隊發現,德夯村形成了“政府+企業+村民”的共治模式:政府負責基礎設施,企業負責經營管理,村民則通過民宿、餐飲、手工藝等參與其中。這種模式既保證了景區專業化運營,又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應急救援隊。這支由村民自發組成的隊伍,義務參與救火、安全巡查,成為鄉村治理的靚麗名片。“平時村干部輪流值班,處理突發狀況。”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讓隊員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圖為實踐隊員與石主任的訪談合影。韓穎攝
“鄉村振興不是涂脂抹粉,而要重塑鄉村的生命力。”離村時,夕陽為吊腳樓鍍上金邊,廣場上傳來排練新編苗歌的歡快旋律。這些聲音與景象,都將化作萬字調研報告中的鮮活案例,為武陵山區的鄉村振興提供“德夯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