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烽火映初心・藝繪振興路”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東王社區。在這個老年人口占比高、被稱為“長壽村”的地方,生態治理與基層服務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和諧宜居的生活圖景。社區以扎實的治理成效,讓綠色成為鮮明底色,更讓溫暖滲透到每個角落。
東王濕地公園的蛻變堪稱治理奇跡。曾經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的地塊,經社區團隊數年攻堅,通過清淤疏浚、植被補種、污水截流等系統工程,如今已是清水潺潺、綠樹成蔭的運動生態園。漫步其間,健身步道蜿蜒伸展,休憩設施錯落有致,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臟污角落。
社區治理的精細,在細節中盡顯。家家戶戶門口,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居民們早已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穿梭在街巷里的“紅馬甲”——網格員們分片負責各自區域,尤其對老年居民傾注更多關懷。他們每日上門看望獨居老人,幫忙傾倒垃圾、代繳水電費,陪老人閑話家常;在濕地周邊設置的無障礙通道、休息驛站和應急藥品箱,處處體現著對老年人的貼心考量。鄰里間互幫互助蔚然成風,誰家有困難,總會有人主動搭把手,這份和諧溫暖著每個居民的心。
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多元力量的支撐。社區結合實際,將濕地景觀與本地特色結合,探索“生態+”模式,既守護了綠色家園,也為社區發展注入活力。專業人員提供的水質監測、土壤改良等技術支持,讓生態保護更具科學性;志愿者們積極宣傳環保知識,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長效機制是治理成效的保障。網格員們既是環境“監督員”,每日巡查制止破壞行為;又是政策“講解員”,普及環保知識、收集居民建議。社區建立的“發現-處置-反饋”閉環機制,確保各類問題及時解決。曾有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濕地隱蔽排污口,第一時間聯系處理,避免了污染擴散。
從臟污地塊到生態公園,從雜亂街巷到整潔家園,這個社區用實際行動證明,基層工作做細做實,就能凝聚起強大合力。在這里,生態之美與人文之暖交相輝映,繪就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此次社區之行,“烽火映初心・藝繪振興路”鄉村振興實踐團不僅見證了治理成果,更以實際行動為社區注入青春活力。發揮“藝繪振興路”特色,團隊成員提前走訪社區老人、查閱地方史料,梳理出東王社區發展脈絡,在社區閑置墻面創作了三幅主題墻繪,涵蓋東王抗戰史、新時代美好生活等內容。繪制過程中,團隊成員分工協作,有人負責勾勒輪廓,有人負責填色潤色,有人向圍觀居民講解墻繪中的歷史故事。針對社區老年居民居多的特點,團隊成員分組上門,幫老人們修復老照片,留存清晰的美好記憶。他們還配合社區網格員開展濕地周邊環境巡查,幫忙清理草叢中的塑料袋、廢紙等垃圾,在巡查過程中向遇到的居民發放環保宣傳頁,介紹社區的環保規定和生態保護成果。
這些行動收獲了社區居民的暖心回應:獨居奶奶看著墻繪里熟悉的場景,主動給團隊成員講述過去的生活故事;社區居委會對他們協助開展的巡查和宣傳工作給予肯定,認為有效減輕了基層工作壓力。
此次社區之行,讓每一位團隊成員深受觸動與啟發。未來,該校將以該社區的治理實踐為榜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態保護與社區服務中,通過開展環保實踐活動、組織志愿服務團隊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學校期待著,能有更多學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為推動生態治理、構建和諧社區貢獻青春力量,讓更多地方都能綻放出生態與人文共美的光彩。
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 曹雙 孫嬋 彭祺雯
圖/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 李喆熙
來源/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烽火映初心·藝繪振興路”鄉村振興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