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聚焦南京市六合區冶山街道,以墻繪為載體,為革命老區注入新活力,助力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傳承。
東王老街是承載千年歷史的紅色地標,留存著劉少奇、羅炳輝等革命家的足跡,擁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在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此次活動依托數碼藝術學院專業優勢,通過“數字留史+藝建東王”模式,致力于激活紅色資源、美化鄉村空間。
采風溯源:從歷史與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 創作之初,實踐團專程前往桂子山烈士陵園與石柱林地質公園,在實地探訪中尋找靈感。在桂子山烈士陵園,隊員們瞻仰烈士群像,聆聽桂子山戰役中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事跡,紀念碑的莊嚴肅穆與松柏的蒼勁挺拔,讓“烽火歲月”的厚重感深深鐫刻在心中;而石柱林的柱狀節理奇觀,以其棱角分明、直刺蒼穹的姿態,傳遞出與革命精神相通的堅韌力量。
“烈士們沖鋒的無畏與石柱林的剛毅,竟有著跨越時空的共鳴。”團隊成員在采風筆記中如是記錄。在此后的多次實地采風中,他們將這種感悟與東王老街的市井風情深度融合,逐漸清晰了創作方向:讓歷史的厚重、自然的奇偉與生活的煙火氣在墻面上共生,形成獨特的視覺敘事。
匠心創作:讓墻面成為跨越時空的“講述者” 活動中,以“鄉風文明”為主題的墻繪繪制工作成為一大亮點。同學們結合東王老街風貌,融入抗戰勝利80周年元素,在街區墻面精心設計并繪制了包含抗戰故事、英雄形象等內容的墻繪板塊,力求打造“會說話的墻壁”。
實踐隊員們來自影視動畫、視覺傳達設計等多個專業,他們發揮專業特長,將采風所得與創意構思融入每一個環節:前期深入調研老街歷史文化和建筑風貌,確保墻繪風格與青磚灰瓦的老街肌理自然呼應;手稿設計階段,反復打磨細節——從英雄人物的神情刻畫到市井場景的細節還原,都經過多輪討論修改。
團隊隊長孫嬋介紹道:“我們在畫面中融入了冶山礦坑的小火車與寧淮高鐵的意象,用鐵路的變遷映射鄉村發展的時代脈絡。”隊員們巧妙地讓孩童嬉戲的現代場景與革命英烈戰斗的歷史畫面隔墻呼應,既展現歷史的厚重,又傳遞今日的生機。同時,他們將何仿在六合地區采風改編的《茉莉花》旋律轉化為流動的茉莉花朵,串聯起生態與人文的雙重主題,讓本土文化符號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
執筆繪就:用色彩與線條喚醒紅色記憶 盡管暑期天氣炎熱,繪制過程充滿挑戰——35℃以上的高溫下,隊員們踩著腳手架勾線、調色、上色,汗水浸透了白色隊服,卻絲毫沒有影響筆觸的精準。為了讓歷史場景更具代入感,他們反復比對史料照片,調整英雄形象的姿態與神情;為了讓色彩既貼合老街韻味又富有活力,特意從地域文化中汲取靈感,調配出兼具厚重感與生命力的色調。
這些墻繪不僅改善了街區環境,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更重要的是,它們以直觀的藝術形式傳承了紅色文化。過往的行人可以通過觀看墻繪,了解東王社區的革命歷史,感受先輩們的英勇事跡,讓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與弘揚。同時,墻繪也提升了鄉村的整體形象和品質,為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增添了文化內涵,為革命老區的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此次三下鄉墻繪活動,是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校地合作的又一成果。學院與冶山街道已建立了三年的緊密合作關系,此次活動精準對接社區需求,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它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實踐鍛煉的平臺,展現了南信學子的專業素養與社會擔當,也為東王社區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實現了校地雙方的互利共贏。
未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入推進類似活動,讓更多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藝術形式得以傳承,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 曹雙 孫嬋 程怡菲
圖/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 院劉子綺
來源/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烽火映初心·藝繪振興路”鄉村振興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