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成員黃子強在廣州市黃埔區永和街社工服務站開展了主題為“氣球火箭”的科學課程。這場融入“百千萬工程”理念的實踐活動,通過講述航天史、解析科學原理、動手制作模型,讓孩子們觸摸航天夢想,在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
授課老師以震撼的中國航天史視頻拉開序幕。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劃破天際,到2025年“神舟二十號”再探蒼穹,一個個里程碑在孩子們眼前鋪陳開來。錢學森毅然歸國的赤子之心,楊利偉艱苦訓練的拼搏身影,化作最生動的教科書。孩子們凝神屏息,從科學家們“用汗水澆灌夢想”的故事中,讀懂了航天偉業背后深沉的家國情懷與不屈意志,悄然埋下理想信念的種子。
“火箭如何掙脫引力飛向太空?”帶著這個問題,老師播放了火箭發射的視頻,引導孩子們思考其動力原理。隨后用一個巧妙的生活類比讓孩子們豁然開朗——如同溜冰場上兩人相推反向滑行,火箭升空的奧秘正是“反沖運動”。當老師展示氣球泄氣時反向竄動的現象,抽象的物理定律瞬間在孩子們眼中變得鮮活可感。
氣球火箭制作環節將課堂推向高潮。孩子們化身“小小航天工程師”,專注組裝自己的氣球火箭。面對老師預設的挑戰——“如何讓火箭飛得更高更穩?” 孩子們在反復試錯中發現了關鍵規律:氣球并非越大越好,箭身(紙杯)的角度調校至關重要。在孩子們一次次調整方向、優化結構后,實驗室里響起此起彼伏的歡呼聲,孩子們的自主探索能力亦進一步得到突破。此外,許多同學在制作成功后,主動分享經驗、協助同伴完成制作。孩子們在互助實踐中,形成團結協作的科研精神。
當承載夢想的“火箭”在教室中競相騰空,歡樂的笑聲與探索的火花交織回蕩。這堂沉浸式航天課,將反沖定律轉化為鮮活直觀的科學魔法,在基層孩子心中筑起直通寰宇的橋梁。四進服務隊以科普為犁,深耕“百千萬工程”的科技土壤,讓創新的種子在童心中扎根,靜待未來綻放閃耀星海的科技之花。
通訊員:黃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