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工學子“萬里鄉鏈”:哈密瓜香飄萬里——特色產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依托特色資源培育優勢產業,探索出一條“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發展路徑。新疆哈密市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將哈密瓜產業打造成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核心引擎。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萬里鄉鏈調研隊”暑期深入哈密市,走進田間地頭與文化活動現場,探尋這一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

圖為“萬里鄉鏈調研隊”團隊成員合影 汪穎供圖
一壤一瓜凝巧思耕讀傳家鑄產業根脈
為了深入了解哈密瓜的種植過程,產業規模以及經濟價值,調研隊前往了伊州區花園鄉,與當地瓜農面對面交流,并且親自體驗了瓜田勞作。在花園鄉調研隊的同學們看到了連片的瓜田,藤蔓間躺著飽滿的哈密瓜,十分誘人。花園鄉的農戶們有一套經過世代傳承與現代改良的種植體系。當地瓜農延續著“砂田種植”的傳統智慧,利用砂石覆蓋土壤減少水分蒸發,配合祁連山雪水灌溉形成天然生態循環。在花園鄉,大多數的瓜農選擇大棚種植的方式,便于管理,種植的也是紅心脆,黃心脆這些較好種植的品種。調研隊在哈密瓜園發現了一位好像有些“落后”的維吾爾族大叔,通過采訪才得知,大叔的“落后”其實是一種“堅持”,克依木大叔說他們家已經在這里種了幾十年的瓜,從他19歲開始就一直堅持露天種植,選擇最傳統的貢瓜這個品種,他說這樣種出來的瓜才最甜。這幾年大環境不好,克依木大叔也同許多果農一樣面臨著價格變低,運輸困難的問題,好在有政府的幫助,克依木大叔和他的同鄉們把哈密瓜種的紅紅火火,據統計賣哈密瓜的收入占他們總收入的70%到80%,花園鄉的瓜農們靠一個個翠綠的密瓜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團隊成員與克依木大叔交流 汪穎供圖
一節一品聚文脈節慶賦能拓產業維度
哈密瓜節作為當地最具影響力的文化IP,節慶期間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相關產業消費,為當地創造經濟收益,尤其對中小商戶和鄉村旅游發展有顯著拉動作用。節慶活動的傳播,讓“哈密哈密瓜”的品牌形象更深入人心,強化其作為“地理標志產品”的辨識度,助力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吸引經銷商、采購商、電商平臺參與,為種植戶和企業搭建合作橋梁,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賣瓜難”問題,穩定并提高種植戶收入。該節日正成為產業價值升級的重要載體。這次在哈密調研隊也體驗了一次很熱鬧的哈密瓜節。在節日現場,從哈密瓜雕刻藝術展到“瓜王”評選大賽,從特色農產品展銷到民俗文藝表演,多元活動將味覺體驗與文化感知深度綁定。節日期間推出的“哈密瓜宴”,以瓜肉、瓜皮、瓜子為原料開發出二十余道特色菜品,讓食材本身成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據組委會介紹,每屆哈密瓜節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去年創造了11名村民6天銷售了10.2噸哈密瓜的銷量,村民找對了銷路,實現了增收。帶動周邊餐飲、住宿、零售行業增收近2億元。這種“節慶搭臺、產業唱戲”的模式,不僅延長了消費鏈條,更通過文化符號的塑造增強了產品辨識度。當哈密瓜從單純的農產品轉變為地域文化的象征,其附加值實現幾何級增長,為鄉村特色產業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哈密瓜節的現場 汪穎供圖
一產一鏈結金穗利益聯結富鄉鄰民生
在花園鄉電商服務站,打包、貼單、發貨的流水線作業緊張有序,剛采摘的哈密瓜經冷鏈處理后將通過物流網絡發往全國。調研隊了解到,當地已構建起“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完整產業鏈條,農民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又能在合作社務工領取工資,還能享受銷售利潤分紅。有村民表示,他家5畝瓜田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年增收較單純種植小麥提升近4倍。這種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末端走向價值分配核心環節。目前,哈密市哈密瓜產業帶動就業人數超8萬人,農戶人均產業收入占比達63%,真正實現了“產業發展,農民共享”的鄉村振興目標。
一鄉一業樹標桿特色路徑啟振興新程
哈密瓜產業的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特色路徑”。調研中發現,當地將哈密瓜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了“瓜田觀光+民宿體驗”的鄉村旅游模式,花園鄉已建成特色民宿28家,年均接待研學游客5萬人次。在產業延伸方面,企業開發的哈密瓜干、瓜醬、瓜籽油等深加工產品,使綜合產值較初級農產品提升3倍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發展倒逼基礎設施升級,如今的花園鄉已實現田間道路硬化、智能灌溉全覆蓋、5G網絡無死角,這些硬件改善又反哺產業提質增效。這種“以特色產業為核心,聯動鄉村建設、人才培育、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模式,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其他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寶貴借鑒。

花園鄉的哈密瓜田 汪穎供圖
一域一策謀長遠科技護航續產業新篇
在哈密市農業科技園區,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新品種培育試驗。這里建成了西北最大的哈密瓜種質資源庫,保存優異品種資源186份,自主研發的“新密雜系列”品種已推廣至全國12個省區。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專家工作站,當地建立起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鏈條技術支撐體系,解決了哈密瓜不耐儲運、貨架期短等產業痛點。在這里,調研隊見到并采訪了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的李志剛主任,李主任很耐心地解答了很多問題,李主任說哈密瓜是一個以哈密市命名的地理標志產品,其歷史悠久嗎,很大的代表了哈密市的形象,李主任說農業科技園區很大的承擔了農戶的技術培訓工作,依托科技進步,哈密瓜冷鏈保鮮期已從7天延長至21天,遠銷半徑擴展至3000公里以上。這種“科技賦能+政策引導”的發展策略,為產業注入了持續創新動力。隨著數字化種植、智慧物流等技術的深入應用,哈密瓜產業正向著“高產、優質、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方向加速邁進,為鄉村振興繪制出更廣闊的圖景。

隊員與李志剛主任的合影 汪穎供圖
從田間地頭的精耕細作到文化舞臺的價值升華,從產業鏈條的延伸拓展到科技賦能的未來展望,哈密瓜產業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萬里鄉鏈調研隊”的實地探訪表明,立足地方特色培育優勢產業,不僅能讓土地煥發新活力,更能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在這條特色發展之路上,哈密瓜的香甜正持續浸潤著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書寫著產業興旺、農民幸福的時代新篇章。(通訊員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