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清晨6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青衿護新"實踐隊12名志愿者在德新鎮龍泉村集市開展反詐宣傳活動。此次反詐宣傳活動的核心目標明確:針對農村地區,尤其是信息獲取渠道相對單一、防范意識相對薄弱的老年群體,通過多元化、沉浸式的體驗方式,系統性地普及當前高發的詐騙類型識別技巧、防范手段以及相關法律知識,致力于提升村民的主動防御能力,切實守護其財產安全。
活動伊始,面對清晨略顯冷清的集市人流,志愿者們主動出擊,熱情介紹。隨著集市漸旺,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成為破局關鍵。“反詐拼圖速記”讓村民在動手拼合中強化對詐騙關鍵詞(如“刷單”、“冒充公檢法”、“養老金投資”)的視覺記憶;“粘粘手答題”以輕松有趣的粘取題卡方式,檢驗村民對常見詐騙話術的辨別能力;而“乒乓‘躍’詐”知識問答,則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融合,參與者通過吹動乒乓球選擇題目,在游戲中加深對“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原則的理解。這些創新互動形式有效打破了傳統說教的枯燥感,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特別是老年群體的參與熱情,現場很快匯聚了超過百名村民踴躍嘗試,歡聲笑語不斷。
圖為村民積極參與反詐游戲互動 吳煒攝
不久后,德新鎮派出所民警的準時到場為活動注入了更強的權威力量。民警與志愿者們迅速形成合力,構建了“警校協同”的立體宣傳模式。民警利用其公信力和熟悉的鄉音鄉情,現場講解真實案例,剖析詐騙手法,有效提升了村民對宣傳內容的信任度。志愿者們則配合民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補充解釋和引導。這種“專業力量+青年活力”的協作機制,不僅優化了現場秩序,更顯著增強了反詐知識的傳播深度和說服力,是活動順利推進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面對參與主體中大量存在的老年村民普遍面臨的視力不佳、識字有限、理解能力參差等現實障礙,志愿者團隊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和服務意識。他們果斷采取“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精細化服務策略:志愿者蹲下身、貼近耳、提高聲量,逐字逐句清晰朗讀題目和選項,耐心解釋專業術語,根據老人的理解和反饋代為勾選,確保調研數據的真實有效。這種“以老人為中心”的陪伴式服務,成功破解了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將被動灌輸轉化為主動學習,極大提升了老年群體的參與度和知識吸收率,讓反詐宣傳真正“入腦入心”。
圖為實踐隊成員為村民講解問卷 吳煒攝

圖為村民積極參與反詐問卷調查 吳煒攝
本次龍泉村反詐宣傳活動,不僅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青衿護新”實踐隊深入基層、服務社會的生動實踐,更是一次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彌合數字鴻溝、提升鄉村安全韌性的有益探索。它通過趣味化降低認知門檻、協同化凝聚多方力量,成功將專業反詐知識轉化為村民,尤其是老年群體可理解、可掌握、可應用的生活智慧,有效提升了鄉村的主動防御能力,為護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筑牢平安中國基石貢獻了高校學子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