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廖悅良)
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廣東“百千萬工程”號召,深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效,7月16日上午,佛山大學人文學院薪火之隊走進肇慶香山村,針對義教夏令營結營后部分兒童對新環境適應不足的問題開展家訪活動以精準服務助力鄉村教育。
香山村作為肇慶鄉村振興重點區域,面臨青壯年外出務工帶來的留守兒童教育銜接挑戰。“夏令營結束后,不少孩子對接下來的課程有些迷茫,家長也擔心適應問題。”香山村村支書坦言,如何讓孩子們平穩過渡、持續成長,是村民關心的現實問題。
薪火之隊以8天義教實踐為基礎,聚焦“天性好玩、性格內向、學習積極”等不同類型兒童,制定個性化家訪方案。當天,隊員們在居委會與塘尾村村長——一位即將升入三年級的留守兒童奶奶深入交流。據了解,孩子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由祖輩照料,由于較少得到爸媽的疼愛,性格里藏著對關注的渴望。他雖興趣愛好較少,但性格開朗、人緣佳,在家聽話且能合理控制玩手機時間,不過在課堂上比較調皮好動,常常通過這樣的舉動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自從參加夏令營,娃現在更肯聽我們的話了。”奶奶笑著說,隊員們不僅分享了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還建議多與孩子溝通未來期待——比如奶奶希望孩子“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將來能當兵”的心愿,可轉化為日常激勵的動力。

此次家訪創新采用“觀察記錄+成長建議+情感聯結”模式,既延續了義教期間的陪伴溫度,又為后續課程銜接提供了一手資料。“大學生們像自家孩子一樣親切,不光教知識,更懂娃的心。”奶奶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心聲。
薪火之隊隊長表示:“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我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真心傾聽需求,就是想讓青春力量扎根基層,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關愛中平穩成長。”接下來,團隊將與香山村建立長期聯系,持續關注兒童成長。此次行動既是佛山大學落實“三下鄉”社會實踐要求的具體實踐,更是廣東“百千萬工程”中高校服務鄉村教育的鮮活注腳,以青春之力為鄉村孩子的成長之路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