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產教融合落地基層,助力社區建設、傳承紅色與非遺文化,德州學院能源與機械學院“賦能青春”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8日-10日奔赴鄉村與社區,開展系列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姿扎根大地,讓知識技能在服務中閃光,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
企業參訪:洞察電梯科技,啟迪專業認知
實踐首日,志愿者團隊走進山東富士制御電梯有限公司。在企業負責人帶領下,團隊先參觀展廳,了解企業榮譽、產品、發展歷程等;接著圍繞企業發展、人才需求等深入訪談,得知企業業務覆蓋國內外,介紹了運營、管理及人才培養模式;隨后深入生產車間觀摩自動化流程。
企業負責人帶領師生參觀展廳。周凱杰供圖
此次調研讓團隊貼近產業,見證電梯制造“智”變、明晰人才需求,志愿者們將以實踐為契機,融所學于專業學習,賦能行業發展。
社區服務:護航兒童成長,守護銀齡幸福
01 志愿者團隊奔赴胡蘇社區,開展兒童暑假實踐活動。隊員們化身 “青春導師”,通過趣味實驗、手工制作、安全知識小課堂,帶領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激發創作靈感。互動游戲里,歡笑聲此起彼伏,既豐富了兒童暑期生活,同時也讓團隊成員收獲教書育人的溫暖成就感 。
志愿者指導小朋友做實驗。李沛儒供圖
02 團隊聚焦老年群體,開啟 “防詐騙 + 智慧銀齡” 科普課堂。隊員們用通俗案例,剖析養老詐騙、電信詐騙套路,傳授反詐技巧;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線上預約就醫等功能,助力跨越 “數字鴻溝”。從警惕陌生來電到暢享智慧生活,點滴行動傳遞對老年群體的關懷。
志愿者為老年人開展防詐宣講。高婷婷供圖
志愿者們通過趣味互動、課堂講解及手把手教學,深入了解了胡蘇社區老幼群體的實際需求與生活狀況,切實感受到基層服務的重要意義與溫暖力量。
研學體驗:追溯紅色記憶,觸摸非遺溫度
01 志愿者團隊走進渤海軍區旅紀念館。隊員們跟隨講解,重溫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感悟紅色精神傳承;走進蟋蟀文化館,了解蟋蟀文化淵源、斗蟋民俗,感受地方特色非遺魅力,讓紅色基因與非遺文化同頻共振。
文化館負責人講解蟋蟀文化。于潤雅供圖
02 隨后志愿者團隊開啟非遺深度體驗之旅。先是投身于黑陶制作,觸摸細膩陶土,在匠人指導下嘗試拉坯、雕刻,感受黑陶“薄如紙、亮如漆”的獨特質感,于泥土蛻變中,探尋非遺文化的厚重底蘊,堅定傳承創新的使命。
非遺傳承人展示陶制樂器。王可欣供圖
非遺傳承人帶大家親身制作黑陶。周凱杰供圖
03 隨后,邂逅山花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示范剪、刻、染技法,隊員們專注學習,紅紙在指尖化作靈動圖案,體悟傳統技藝的精巧。
志愿者近距離欣賞剪紙。高婷婷供圖
志愿者同非遺傳承人合影。李沛儒供圖
志愿者們全方位走近寧津非遺文化:既理清了其發展歷程中的輝煌印記,也摸清了歷史脈絡里的技藝精髓,在深化對非遺傳承與發展認知的同時,真切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獨有的厚重魅力。
此次“三下鄉”實踐,“賦能青春”團隊以企業參訪拓寬專業視野,用社區服務傳遞青春溫度,借研學體驗厚植文化情懷。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寧津大地,用行動助力基層發展,不僅為寧津的非遺保護、社區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更搭建起高校與地方聯動的堅實橋梁。未來,共青團寧津縣委與德州學院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青年學子扎根寧津、服務寧津,共同書寫鄉村振興與青年成長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