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7月11日,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造鄉情·頤居鄉隅”暑期鄉村活化實踐隊的14名隊員在兩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陜西省商洛市景村鎮王澗村開展調研活動。
我們從學校出發,乘坐大巴車前往目的地,去往村子的這段路,不得不讓人感嘆路邊那快要溢出的綠意。一路相伴的是窗外連綿的大雨,然而臨近村口時,天空豁然開朗,雨過天晴的美好景象令人心曠神怡——這便是我對王澗村的第一印象。
安頓好行李后,我們便去村里的飯館吃飯,由于前一天抵達的時間較晚,大家便利用這段自由活動時間在村中漫步,在走走停停中提前熟悉這片土地。
第二天,期待已久的實踐任務如約而至。對這個特別的王澗村的進一步認識是通過村干部的敘述,我們在黨群服務中心集聚,雙方都為這次的見面感到激動。
整合好會議的相關信息,我們便正式踏上實地調研的征途。作為初次調研的新手,手忙腳亂在所難免,“張冠李戴”的笑話也是時有發生:有時候將照片中拍攝的煙草誤記為“菜地”,對著遠處的桔梗叫它為“薰衣草”。既有被盡責的家犬驚擾的窘迫,也有被溫順的家貓吸引的趣事,這些插曲為我們的調研之旅平添了幾分生動的色彩。第一天的工作雖然忙碌卻格外的充實。渠水緩緩流動,映照著低垂的樹葉,映照著藍天白云,也映照著我們年輕而充滿求知欲的臉龐。



圖為實踐隊隊員調研途中照片。通訊員姚立歡供圖。
這里的村民都很樸實、熱情。看到我們這支龐大的隊伍,路邊的爺爺奶奶會特地走出家門跟我們交談,他們說著我不太能完全聽懂的陜西話,我只好努力地、試圖理解他們的意思,他們當然看得出我的窘迫,也會將心比心,嘗試說普通話,我們都在為這一段段的交談展現彼此的真誠。
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原本沉重的腳步總能因為村民們的關心變得輕快起來。好奇的詢問村民家門前堆放的東西,總能得到熱情的回應。“進家里坐坐,飯菜剛剛做好,快進來吃!”叔叔把我們當作客人,作為主人的他,用心地盡著自己的地主之誼。“快休息一下。”隨后阿姨就順手遞給我們幾瓶水,搬出幾個椅子,還用抹布仔細擦拭干凈,讓我心頭暖意融融。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村民交談。通訊員薛子康供圖。
借助無人機航拍設備,我們得以俯瞰整個王澗村的全貌。村落似一幅平鋪的田園織綿,錯落的房屋如散落的棋,紅頂灰墻點綴在蔥綠的綠意間,蜿蜒的道路如絲帶穿梭,鄉間的煙火和自然的意趣都被縫進這方天地。



圖為實踐隊利用無人機設備記錄鄉村格局與環境特征。通訊員張祎晗供圖。
我們用腳步,丈量王澗村的每一寸土地,我們用雙眼,飽覽村落里的每一幀風景。田埂邊遇見的憨態可掬的稻草人讓我們欣喜駐足,路邊搖曳的野花裝點著調研的的每一天。夕陽西下,余暉灑滿歸途。王澗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連同村民們的笑臉與鄉音,都已經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間。這段鄉間的種種相遇,于我是成長路上最特別的饋贈。田間地頭與村民們促膝長談,潛移默化的拓展我的認知邊界,滋養著我的學術理想。老師的言傳身教,亦師亦友的指導方式讓我獲益良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們在協作中增進友誼。
當晨露再一次打濕田埂,我們又將出發,帶著這一程的收獲,走向更遠的地方。



圖為實踐隊與村干部在王澗村黨群服務中心合影。通訊員王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