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碼語開篇,叩響通信之門
從烽火傳信到光纖互聯,通信技術的迭代始終牽引著時代前行的脈搏,而紅色基因如一條堅韌的紅線,貫穿通信事業發展全程。上海電信博物館,恰似一部立體的“通信進化史”,不僅收藏著從莫爾斯電碼到數字通信的千年回響,更鐫刻著通信人在革命歲月中堅守信仰、為國擔當的紅色印記,見證著上海作為中國電信發源地,從技術探索到紅色使命傳承的滄桑與榮光。西北大學“器變維艱,思辯明章”實踐隊與“回望歷史,工賦新章”實踐隊于7月14日循著電波的軌跡走進電信博物館,在老設備與舊史料中,解碼通信技術背后熔鑄著紅色基因的民族奮進史。

二、引路:師者領航,深探通信肌理
步入展廳,西北大學王舉老師結合專業學識,為隊員們展開一場生動的“通信史講堂”。他以“技術演進與社會變革”為主線,串聯展品講述鮮活的歷史敘事——從電報線改寫戰爭情報傳遞,到電話交換技術重塑城市生活,讓隊員們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通信技術是社會生產力神經脈絡”這一內涵。王舉老師的講解,不僅讓隊員們清晰了解到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歷程,更深化了大家對電信領域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三、溯源:電報局舊影,開啟郵電先河
目光定格在“上海電報局”展區,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墻上的老照片里,舊建筑前人群攢動,那是1871年上海首份國際電報發出的地方,自此打破信息閉塞枷鎖。展板上的文字與數據,清晰勾勒出電報局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艱難起步,到成為連接中外的信息樞紐。玻璃展柜中,泛黃的電報底稿、記載著通信規范的舊書靜靜陳列,“商情傳遞”“政務溝通”的字跡,見證它如何成為近代中國對接世界的“電子橋梁”;下方展柜里,古老的電報文書攤開歲月褶皺,那些工整的字跡,藏著百年前通信人的執著,也讓隊員們觸摸到近代郵電事業蹣跚卻堅定的前行腳步。

四、迭代:設備為窗,洞察技術躍遷
在“傳真設備和載波設備”展區,隊員們駐足凝視。玻璃展柜內,上海電信從20世紀20年代起經辦真電報等業務所用的設備有序陳列,發報機、載波機的金屬外殼雖蒙著歲月薄塵,但能清晰看到一些設備上的細微改裝痕跡,這是解放戰爭時期,地下通信工作者為躲避敵人監聽,冒著生命危險進行的秘密改造,讓設備在傳遞普通信息時,也成為輸送革命情報的“紅色通道”。墻上老照片里,通信工作者專注操作的場景中,幾位佩戴隱蔽徽章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們與眼前實物呼應,訴說著從機械發報到電子傳輸的跨越中,通信人始終將技術進步與紅色使命緊密相連的堅守。從依賴進口設備艱難起步,到自主研制出國產載波電報機,這些沉默的“工業遺產”,不僅見證上海通信技術掙脫桎梏、自主創新的躍遷之路,更鐫刻著通信人在技術封鎖中“為國造機”的紅色誓言,讓我們觸摸到他們突破封鎖、為黨和人民逐光而行的勇氣。

五、紅色傳承:電信陣地,筑牢革命根基
在“地下黨組織,在電信企業中‘生根’”展區,隊員們凝神駐足。展板上的史料與老照片,將時光拉回動蕩歲月——電信企業里,地下黨員們以機臺為陣地,借通信工作掩護,傳遞情報、凝聚力量。從秘密籌備護局護臺斗爭,到配合解放上海的通信保障,電信人的紅色基因在電波中流淌。隊員們凝視著泛黃的文件、聆聽往昔故事,深刻體悟:通信技術的發展,始終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先輩們在電信陣地里堅守信仰、無畏戰斗,為城市解放與通信事業存續筑牢根基,這份紅色傳承,是通信史中最厚重的精神底色。

六、繼往:電波永續,續寫創新華章
走出博物館,指尖仿佛仍殘留著電鍵敲擊的震顫,那震顫里,有技術迭代的鏗鏘,更有紅色基因的滾燙。從上海電報局的第一份電報,到如今5G基站的全覆蓋,通信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對紅色初心的踐行,映照著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底色。實踐隊將帶著這份熔鑄著紅色記憶的感悟,在日后的探索中,繼續追尋科技與紅色使命共生的密碼,讓通信史上的創新精神與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持續傳遞。隊員們回望博物館,雖有參觀后的疲憊,但認為此次之行收獲頗豐,那些鮮活的老故事遠比課本內容更具感染力。此前總認為技術發展是順理成章之事,如今才明白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堅定了要學習先輩精神、肩負起時代接力使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