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潘超紅 劉林杰 張佳儀)2025年在湘西古丈民族中學的教室里,紅紙翻飛間,一個個寓意吉祥的中國結剪紙逐漸成形。“數映紅途”鄉村振興促進團教學組的組員們正帶領著同學們,用剪刀與紅紙對話,在指尖的靈動中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也讓鄉村校園里多了一抹別樣的文化亮色。

課堂里的文化密碼
中國結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承載著“團圓”“美滿”“吉祥”的美好寓意,其復雜而對稱的結構中,藏著傳統美學與數學邏輯的巧妙融合。教學組的組員們沒有直接上手教剪法,而是先從中國結的文化內涵講起:“大家看這個‘盤長結’,它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像我們民族的傳承,生生不息。”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剪紙結構,組員們結合鄉村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打比方:“中國結的繩結交錯,就像山里的小路,看似復雜,其實有規律可循。”隨后,他們一步步示范折疊、畫線、裁剪的步驟,從簡單的“雙錢結”到稍復雜的“吉祥結”,耐心糾正同學們的握剪姿勢,提醒大家注意對稱角度。
紅紙間的鄉土情懷
在古丈這個多民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剪紙課堂不僅是一次技藝教學,更成了文化認同的紐帶。課堂結束后,同學們舉著自己剪的中國結合影,紅紙映著笑臉,格外動人。有同學把作品小心地夾在課本里,說要帶回家給父母看。教學組的一位組員說道:“當看到孩子們眼中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自豪,突然明白‘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文化的扎根與生長。”

這場剪紙課堂,以中國結為媒,讓“數映紅途”促進團的組員們與鄉村學生在文化傳承中相遇。剪刀剪下的不僅是紅紙,更是對傳統的敬意;成形的不僅是中國結,更是一份扎根鄉土的文化自信。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這樣的文化課堂或許微小,卻在悄然播撒著傳承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