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現狀,探索其有效傳承途徑,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社會實踐團赴神木市大劇院,與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王老師進行訪談,探尋神木“楊家將戰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王老師進行采訪 陳靜涵攝
當談及學習和傳承“楊家將戰鼓”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時,王老師感慨萬千。“我們的成員在戰鼓表演時要求節奏精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表演并非單純的擊鼓,還需要融合戲曲、舞蹈等元素,年輕演員往往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掌握精髓。”王老師說道,“楊家將戰鼓的節奏把控容不得半點差錯。而戲曲、舞蹈元素的融入,更是要求演員們具備多方面的藝術素養,這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除了表演技巧上的挑戰,如何在保留戰鼓原有氣勢的同時進行創新,使其更符合當代審美,也是王老師和她的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在嘗試融入楊家槍的表演元素,讓戰鼓與楊家槍相結合,展現出更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在音樂編排上也下足了功夫,希望能通過創新讓‘楊家將戰鼓’煥發出新的活力。”王老師介紹道。
楊家將戰鼓不僅因為表演的氣勢恢宏而受到觀眾喜愛,還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共鳴。依托神木“楊家將故里”的文化背景,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打造了沉浸式演出,將戰鼓表演與旅游景點相結合,觀演期間,群眾恍若置身古戰場,金戈鐵馬,氣吞山河,在這樣一場視聽盛宴中感受到“楊家將戰鼓”的獨特魅力。
戰鼓精神中的“忠勇”并非盲目效忠,而是對于民族大義的堅守。在當今社會,這種精神仍具有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要熱愛祖國、堅守正義,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王老師嚴肅地說,“而戰鼓的‘勇’更強調面對困難時的心理韌性。現在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楊家將戰鼓’所體現的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與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傳承楊家將戰鼓的過程中,年輕一代的力量不可或缺,目前,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共有 20 余人,平均年齡 25 歲左右,是一支充滿活力的年輕隊伍。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非常注重對年輕演員的培養,每年都會進行專業技能考核,并邀請大師授課,確保藝術團成員的專業技能保持在高水準。同時,神木市文投集團還是神木大劇院少兒藝術團的指導單位,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指導方式,讓更多的孩子從小了解和接觸“楊家將戰鼓”。此外,為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藝術團采用多種創新形式,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精彩的表演視頻,積極參加各類演講與比賽等方式,擴大楊家將戰鼓的影響力。
王老師和她的團隊始終認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用時代語言講古老故事”,“楊家將戰鼓”不僅是非遺符號,更是“五育并舉”的鮮活載體,藝術團成員要自覺通過創新表達形式,讓其精神真正活在當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門古老的藝術。王老師認為楊家將戰鼓中的忠勇、團結、堅毅的精神可以通過將“楊家將戰鼓”與學校社團、體育藝術節以及社區文化相融合,并結合國慶節、校慶等重要節日,分階段推進相關活動;短期依托戰鼓社團,與美育課程相結合;中期開展戰鼓主題研學活動,聯動文投項目;長期則建立青少年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逐步引導青年學生從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創新者。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王老師的合影 陳靜涵攝
從傳承挑戰中堅守初心,到以創新表達賦予古老藝術新活力;從借文旅融合助力地方發展,到用多元關懷溫暖不同人群,神木“楊家將戰鼓”在新時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傳承與創新之路。王老師及其團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擔當,讓這門古老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煥發生機,更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精神滋養。
經過此次探訪,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非遺傳承并非墨守成規,而是要在堅守本質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它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精神的傳遞。期待“楊家將戰鼓”能持續奏響時代強音,讓更多人領略非遺魅力,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