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探索集體經濟在鄉村發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人工智能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社會實踐團奔赴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東陽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此行聚焦于解碼東陽村以集體經濟產業群為特色的振興之路,通過實地走訪和與駐村第一書記李業正等干部的深入交流,來探尋這座曾經的貧困村是如何依托多元化、集群化的產業發展,實現華麗蛻變的奧秘。

圖為東陽村村委會 叢敬時攝
東陽村位于灌陽縣中部,桂林理工大學作為東陽村的后盾幫扶單位,積極助力東陽村的產業建設、轉型升級等發展規劃。在幫扶單位和地方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東陽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原來單一薄弱到多元繁榮的躍升。其中,現代化的黃關面條加工幫扶車間無疑是村集體經濟的核心支柱與龍頭引擎。實踐團在李業正書記的帶領下實地參觀了該車間。

圖為李書記向實踐團介紹黃關面條的包裝過程 蒙婷攝

圖為李業正書記向實踐團講解黃關面條加工流程 蒙婷攝
李業正書記向實踐團介紹道,東陽村的產業振興并非僅靠“一碗面”。在面條加工廠這一龍頭產業的引領和品牌效應帶動下,村集體經濟積極向外拓展,構建了更具韌性和活力的產業群。例如,村內引入了飾品加工幫扶車間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吸納了本地富余勞動力,更是為不便外出務工的村民提供了就近的就業增收機會。這種以面條廠為核心、多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產生了顯著的集群效應:核心產業驅動品牌價值提升,輻射帶動其他產品銷售;多元化的就業崗位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增收”,穩定提高了村民收入;日益興旺的產業群環境甚至開始吸引部分人才回流,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

圖為灌陽縣名特優產品展示 陳悅攝
東陽村的實踐生動證明:一個以特色龍頭產業為核心、多元化協同發展的集體經濟產業群,正是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和強大引擎。實踐團由衷感謝李業正書記的熱情接待與詳盡介紹,其清晰的集群發展思路和務實作風,幫助團隊高效解碼了東陽村的“振興密碼”。東陽村的成功經驗,極大地增強了實踐團成員投身國家鄉村振興偉業的信心,實踐團表示將會把這份寶貴的見聞與思考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中去。

圖為實踐團與李業正書記(左六)、朱治衡老師(左五)合照 邱偌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