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深入萬州恒合鄉箱子村,以參與鄉級大會為起點,以走訪特殊家庭為延伸,在“學政策、明任務、辦實事”的連貫行動中,深度融入鄉村治理,用青春腳步丈量基層服務之路。
早晨九點,團隊成員身著統一隊服,與箱子村村干部共同步入恒合鄉大會現場。會議聚焦鄉村治理重點任務,系統學習相關規定,對公路巡查工作作出細致部署——要求雨天必拍照上傳、規范填寫巡查日志,確保公路狀況可查可溯;圍繞森林防火,明確以精神病人、獨居老人、兒童為重點關注群體,同步推進自來水排查與節水宣傳,守護鄉村生態與民生基礎。
(如圖為村干部開會 王欣怡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下榻民宿的老板,同時也是箱子村村干部,憑借對村情的熟稔,在會議中既傳遞政策精神,又融入本土視角,讓抽象要求變得具體可感。鄉會結束后,箱子村趁熱打鐵召開專項部署會,該村干部結合村內實際,為團隊拆解任務:從公路巡查的分段責任,到森林防火宣傳的入戶清單,再到自來水排查的關鍵節點,逐一明確標準與流程,幫助團隊精準錨定實踐方向。
(如圖為村干部寫會議筆記 易貞寧供圖)
帶著鄉會所學,團隊跟隨村干部踏入特殊家庭。據了解這戶人家中,哥哥是五保戶,依靠政府保障維持基本生活,妹妹患有精神疾病,生活難以自理,媽媽同樣是貧困戶,家庭重擔由幾個子女輪流承擔,每半年更換一次扶養人,,村干部與實踐團踏入略顯破舊的屋前,立刻進入“幫扶模式”。村干部結合文件用通俗易懂的言語現場講解針對特殊群體的幫扶政策,表示將持續跟進解決問題。讓鄉村幫扶既有政策溫度,又有青春活力。
(如圖為村干部入戶 右下角為團隊成員 周江供圖)
聊起生活近況時,村干部特意拉著妹妹的手,輕聲詢問:“最近睡得好不好?藥按時吃了嗎?要是有啥不舒服,隨時跟我或者鄉衛生院聯系,每月的補助收到了嗎……” 面對哥哥也不含糊,哥哥也是五保戶。
團隊成員分工協作,有人協助整理凌亂的物品,有人耐心傾聽老人對政策的疑問,有人用鏡頭記錄真實的鄉村百態(經村民同意)。當得知精神病人的日常照料難題,村干部現場聯系鄉衛生院,溝通定期探訪事宜,團隊成員也主動留下聯系方式,承諾協助關注用藥、生活安全等細節,讓“治理溫度”切實抵達群眾身邊。
此次走訪不僅為困難家庭送去了物質幫助,更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關懷。實踐團成員表示,將結合專業所長,為鄉村特殊群體幫扶貢獻青春力量,與基層干部共同為筑牢民生保障底線添磚加瓦。
(如圖為團隊成員對媽媽進行關心慰問 陳永豪供圖)
從鄉會研學筑牢理論根基,到入戶踐行傳遞治理溫度,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三下鄉”一“科”“青”蔥,“合”力助“農”鄉村振興促進團在萬州恒合鄉箱子村完成了一場“學思踐履”的閉環實踐。后續,團隊將持續深耕,跟隨村干部參與公路巡查、防火宣傳等工作,把青春汗水融入鄉村治理脈絡,讓“三下鄉”的實效與溫情,在基層土壤里持續生長、升溫,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鄉村服務答卷。
供稿人:唐梵洋 胡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