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野鐘鄉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刺梨產業,以“一村一品”為抓手,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7月5日至11日,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一村一品”調研隊走進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野鐘鄉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活動期間,調研隊成員對當地刺梨進行了深入了解、感受刺梨種植和刺梨產業發展為當地百姓帶來的變化。
圖為“一村一品”調研隊合影
圖為貴州刺梨。王瑞雪 供圖
“這小小一顆,維生素C含量是檸檬的30倍!”——央視《每日農經》曾用這樣的開場白介紹貴州刺梨。刺梨,是貴州特有的野生水果,被稱為“維C之王”,其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50倍、獼猴桃的10倍,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7月5日下午,“一村一品”調研隊成員親自走進地處烏蒙山區的野鐘鄉,了解刺梨的生長環境。這里海拔較高,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特別適合刺梨生長。野鐘鄉的刺梨果實飽滿、酸甜適中,深受當地居民和刺梨加工公司的青睞。調研隊成員在野鐘鄉走訪村民時,許多村民均表示:過去,野鐘鄉的刺梨多為野生,當地居民們偶爾上山采摘,用來泡制刺梨酒或曬成刺梨干,但刺梨仍然只被當地人當作野果,并未注重其價值和發展潛力,許多田地依然種植著玉米、土豆等作物,村民的收入十分有限。近年來,當地政府抓住刺梨的價值和發展潛力,說服當地百姓將田地中的作物改為刺梨,規模化種植刺梨,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市場對接,大力發展刺梨產業,將刺梨打造成為涼都特色,同時增加當地百姓的收入。如今,刺梨已成為“涼都三寶”之一 ,彰顯著獨屬于刺梨的美麗。
7月6日,調研隊成員在野鐘鄉野鐘村的刺梨從里進行調研時,不時聽到村民鄧吉棟自編的山歌:“野鐘鄉來野鐘鄉,刺梨花開刺梨香,黨建引領搖錢樹,祝福不忘黨中央......”鄉親們都對刺梨產業很看好,覺得它確實增加了收入,日子更有盼頭了。
圖為刺梨種植地。王瑞雪 供圖
調研隊成員在走訪野鐘鄉時還了解到,2014年,野鐘村積極探索產業轉型之路,當地政府發動村民廣泛參與刺梨種植。目前,全鄉刺梨種植面積已超過5000畝,年產量達800噸以上。政府免費提供優質種苗,并邀請貴州大學農業專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保證刺梨品質優良、產量穩定。除此以外,野鐘鄉還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進行分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昔日無人問津的山間酸澀野果,在產業浪潮中蛻變成為掛滿枝頭的“黃金果”,串起村民的致富夢。
近年來,刺梨產業升級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強音。六盤水市多地均開設了刺梨專賣店,以六盤水市的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研發出多款刺梨新品,包括初好刺梨原漿、初好刺梨濃縮液、冰點刺梨氣泡水等產品。
7月7日,調研隊成員在初好公司刺梨專賣店中購買并親自品嘗這些刺梨產品,每一種產品都保留了刺梨的特色,口味別具一格,其中“冰點刺梨氣泡水”憑借獨特口感深受調研隊成員的喜愛。初好公司工作人員余永芬熱情的向調研隊成員介紹到:“我們公司的刺梨原漿是賣的最好的一款,很多外地游客都會專門到我們公司的專賣店購買我們的產品,還有的會特意聯系我們線下專賣店寄刺梨產品。”如今,這顆曾經的深山野果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黃金產業”,不僅合理利用了山地資源,更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增收,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圖為調研隊成員在專賣店了解刺梨產品。王瑞雪 供圖
在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中,調研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親眼見證了刺梨產業給六盤水帶來的深刻變化。從前只能靠天吃飯的山地,如今因刺梨種植變成了“綠色銀行”;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調研隊成員了解到刺梨的效用和刺梨產品的種類,更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特色農業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這次暑期“三下鄉”活動既是一次生動的社會實踐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讓調研隊成員對科技興農、產業富民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使大家進一步堅定了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念。(通訊員 王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