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非遺薪火傳承》推普實踐團隊三下鄉之探索神秘釋比文化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工作人員合照
2025年盛夏的 7 月 4 日,四川省阿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的 “尋蹤釋比” 活動,在三下鄉團隊的鏡頭之下顯露出它的神秘面紗,帶著對古老文化的敬畏與傳承使命,我們走進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蒲溪鄉休溪村,在這片沉淀著千年羌族記憶的土地上,開啟了一場探尋釋比文化的實踐之旅。
此次活動以釋比文化為核心,以傳承保護為目標,旨在讓青年學生深入了解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助力鄉村文化振興與民族文化傳承。
蒲溪鄉休溪村,作為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保留著完整的羌族傳統習俗與釋比技藝,這里的釋比(羌族文化的傳承者、祭司)承載著羌族的歷史、宗教、禮儀等珍貴文化記憶,是團隊開展實踐活動的絕佳選擇。響應國家 “三下鄉” 號召,團隊成員們扎根鄉村,與當地羌族同胞深度交流,系統學習釋比文化知識,探索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活動首日團隊在休溪村村委會的協助下,見到了當地德高望重的釋比傳承人(孟子成,今年82歲)。傳承人用略帶口音的漢語結合羌語,向成員們講述了釋比文化的起源與意義 —— 釋比是羌族的 “百科全書式” 人物,不僅負責主持祭祀、婚喪嫁娶等儀式,還會古老歌謠等技藝,是羌族文化的 “活化石”。
午后,團隊成員踏入休溪村鄉村博物館,古樸的木梁下陳列著琳瑯滿目的羌族文物,濃郁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身著傳統服飾的釋比傳承人立于展廳中央,手中的羊皮鼓泛著歲月的光澤,猴頭帽上的銀飾在光影中微微晃動。在成員們期待的目光下,一場充滿神秘色彩的釋比儀式緩緩拉開帷幕。
傳承人先進行祝福儀式,他手持羊皮鼓,緩緩走向館外的青稞田,鼓面緊繃的羊皮隨著步伐輕輕震顫。抵達田邊,他雙腳分開,呈馬步站立,神情肅穆而莊重。鼓聲驟然響起,節奏沉穩有力,“咚、咚、咚” 的聲響在田野間回蕩,仿佛喚醒了沉睡的土地。緊接著,古老的羌語祝詞從傳承人的口中傾瀉而出,那抑揚頓挫的語調,像是與神靈的對話,訴說著羌族人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殷切期盼。傳承人邊念祝詞,邊將手中的青稞灑向四方,每一粒青稞都承載著美好的祝愿。團隊成員們屏氣凝神,用相機、錄音設備記錄下這珍貴的瞬間,深切感受到祝福儀式中蘊含的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
圖為孟子成對釋比文化進行講解

圖為孟子成與實踐團隊進行交流
圖為孟子成與帶隊老師進行拍照紀念
圖為該實踐團隊圓滿完成任務拍照紀念
祝福儀式結束后,展現釋比文化的舞蹈隨之展開。傳承人將羊皮鼓斜挎在腰間,雙手靈活舞動。他的步伐輕盈而矯健,時而騰躍,時而旋轉,鼓點也隨之變得歡快熱烈。舞蹈過程中,傳承人不斷變換手勢,手中的鼓槌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配合著鼓點,演繹出羌族先民與自然抗爭、與神靈溝通的場景。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剛勁有力,又不失靈動,仿佛將羌族的歷史故事鮮活地呈現在眾人眼前。猴頭帽上的銀飾隨著舞蹈叮當作響,與鼓聲交織成獨特的旋律。團隊成員們被這極具感染力的舞蹈深深吸引,沉浸在釋比文化的獨特魅力之中,深刻領略到釋比文化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羌族人民情感與精神的生動表達,此次實踐為休溪村釋比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提供青年視角的建議,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