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走訪察民生,政策幫扶暖人心 ——記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之采訪殘疾人和普通百姓
發布時間:2025-07-09 閱讀:
7月8日,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志愿服務隊的5名志愿者跟隨黨政辦主任胡燕老師和徐家鎮塘埡村駐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海燕,走進塘埡村,開展了一場特殊的“民生溫度計”走訪活動。五名大學生用筆記本和鏡頭,記錄下兩個特殊家庭與政策幫扶之間的故事。
在胡世銀家,其丈夫周玉皇向志愿者們介紹,胡世銀患病已超二十余年,近年病情愈發嚴重,每周需要前往縣城醫院進行兩次透析。過去,每月六七千的醫療費用的巨大壓力使他難以喘息,但政府為其申請“一事一議”醫療救助以及醫療保險繳納補助后,醫療費縮減為六七百塊錢。這一轉變,不僅讓家庭經濟壓力銳減,更讓堅持治療從“艱難負重”變為“可行選擇”,生動詮釋了國家醫保政策為困難群體“減負兜底”的溫度。面對明知妻子無法痊愈為何堅持治療的問題,周玉皇笑言“能活一天是一天”,質樸話語背后,是夫妻深情,更是醫保政策托舉下,生命希望與家庭韌性的彰顯。
除此之外,志愿者們還參觀了他在屋后自建的“陽光房”。據海燕書記講述,在寒冷的冬天,夫妻二人時常圍坐在陽光房的火爐旁嘮家常。這溫馨而美好的“陽光房”,是鄉土愛情的真實寫照,這個用廢舊門窗改建的小小空間,成為政策減負后夫妻情感的物理載體,冬日爐火映照的不僅是溫暖,更是醫保政策支撐下的生活尊嚴。
大病戶蔡楊登的公租房里,海燕書記介紹到蔡楊登年輕時在煤礦廠工作,因惡劣的工作環境,患上了嚴重的矽肺病。幾年前他與聾啞妻子離婚,妻子帶走了女兒,如今他獨自居住在塘埡村的公租房里。因身體原因,蔡楊登無法進行工作,只能依靠每月六百多元的低保度日。又因與條件較好的兄弟處于同一戶口,申請到戶產業獎補困難重重。但在塘埡村村委數年的努力,無數次提交申請材料后,他在兩天前收到了4000元的產業獎補。
在與蔡楊登的交談中,志愿者們不僅看到塘埡村村干部們身體力行、為民解憂的擔當,更真切感受到國家扶貧政策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的真實模樣。
此次走訪,志愿者們深入基層,親眼見證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助力困難群眾生活改善的實效,讓政策溫度轉化為民生幸福,錨定鄉村振興中民生保障的堅實步伐。
記者:沈思晨
攝影:曾馨慧
作者:沈思晨 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
三下鄉推薦
- 青春足跡踏鄉野,民訪心聲傳千里
- 2025年7月8日,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志愿服務隊走進巫溪縣徐家鎮塘埡村,志愿者們拜訪當地民眾,旨在深入了
- 07-09
- 界首彩陶調研行:探尋非遺傳承脈絡
- 團隊觸摸到界首彩陶的歷史溫度與傳承陣痛,更在青年與非遺的碰撞中,窺見千年窯火重燃的微光 —— 當熱愛錨定傳統,創新點亮未來,非遺
-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