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晨光漫過怡海村的三色大馬路時,實踐隊的隊員們已坐在村委會的長桌前,聽羅書記細數“三下鄉”的三件要事。
“你們年輕人活力足,但安全永遠是頭一條。”書記指著窗外蜿蜒的田埂,語氣懇切,“田邊的泥路滑,池塘邊的青苔多,走村入戶可得多留心。”他頓了頓,叮囑要帶幾盒藿香正氣水:“這幾日暑氣重,第二條就是防中暑,不舒服就趕緊歇著,村醫隨時都在。”談及最后一點,他望向遠處的荷塘,眼里泛起笑意:“怡海村的荷花正盛,老宅子的木窗欞也有味道,你們多走走看看,幫咱好好宣傳宣傳。”
圖 為“湘耘青禾”團隊成員與怡海村羅書記合影。歐婧攝
帶著書記的囑托,隊員們踏著晨露走進村子。白鴨在塘里劃出粼粼波光,農家小戶的院落地坪曬著金黃的苞米,墻角的牽;樦窕h攀成綠瀑,基層的煙火氣在腳步間慢慢鋪展。

圖 為團隊成員設計的怡海村荷花池旅游路線圖。朱玉瑩攝
午后的蟬鳴里,隊員們鋪開圖紙勾勒荷花池路線。從觀荷亭到采蓮橋,從鋪著小碎石的泥路到水泥小路,每一處標注都藏著對鄉村美景的珍視。筆尖劃過紙面,不僅繪出了怡海村荷花池的輪廓,更記下了基層的溫度。這趟旅程里,安全是底線,健康是保障,而探尋與傳播鄉村之美,正是他們走進田野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