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落實“百千萬工程”,豐富基層兒童的暑假生活,增加小朋友們的生活常識,2025年7月17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隊長鄧頌妍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為小朋友們帶來生動有趣的以“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為主題的課程。
課堂伊始,為了引出課程主題,授課老師向同學們提問:“小朋友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彩虹嗎?知道彩虹是什么樣子的嗎?”問題一出,小朋友們紛紛舉手發言,積極分享自己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彩虹,其中大部分小朋友都說彩虹是半圓形的,因此當授課老師向小朋友們揭曉真相“彩虹是圓形的”,一時間小朋友們都十分震驚。
在認識完彩虹的形狀后,授課老師向小朋友們播放了一個原理介紹視頻,介紹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形成需要陽光和雨滴,雨滴就像三棱鏡,陽光在雨滴內發生反射與折射,最終發生光的色散。授課老師使用通俗的語言給小朋友們講授彩虹的形成原理,這不僅能更好提升課堂趣味度,還讓小朋友們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在講解的過程中,授課老師還拿出三棱鏡,用手電筒給小朋友們進行光的色散小實驗,也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通過上述學習,小朋友們也對彩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過一系列學習后,小朋友們已經對光的色散有了初步認識。授課老師給他們播放了一個有趣的動畫視頻,并還向小朋友們介紹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用這三種顏色的光可以混合出其他顏色的光,如紅光和綠光混合后形成黃光,當三種顏色的光混合后就形成了白光。小朋友們對于這一個現象覺得很不可思議。課程最后一個環節,授課老師讓小朋友們在紙巾上畫出彩虹的顏色,將紙巾的一部分放入水中后,紙巾上的色彩就擴散,形成彩虹搭橋,對于這一個小手工小朋友們都非常感興趣,紛紛進入彩虹手工小世界。
課程尾聲,授課老師帶領小朋友們回顧所學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小朋友們不僅明白了彩虹是如何形成的,而且對光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四進永和服務隊本次開展的彩虹知識小課堂,鼓勵小朋友們要細心留意身邊的自然之美,豐富他們的暑假生活。
通訊員:鄧頌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