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公交載郵新路徑,鏈動鄉村振興路”實踐團深入南京市江寧區湖熟現代農業示范區,開展了一場融合農業文化溯源與物流模式創新的調研實踐。通過實地探訪稻米文化館、體驗田園生態、調研農場物流,實踐團成員以“農業產業鏈+物流供應鏈”雙視角,解碼鄉村振興的湖熟樣本。
稻作文化溯源:科技賦能下的農耕文明傳承
實踐團首站來到湖熟稻米文化館。這座以“傳承稻作文化,賦能產業振興”為宗旨的場館,通過科技互動、場景復原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呈現了湖熟地區從新石器時代至今的稻作文明發展脈絡。
在研耕基地內,實踐團成員沿著稻作發展的歷史長河深入探訪:從史前粗放耕作遺跡到明清精耕細作圖譜,一件件承載時光的農具實物無聲訴說著土地與汗水的故事。館內,研學少年們在老師引導下,通過視頻講解、AR互動游戲與親手觸摸,沉浸式學習稻米形態演變、生長規律與種植技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虛擬體驗,更將糧食的珍貴與農事的艱辛深深烙印于每個人心中。
值得關注的是,實踐團還深入學習了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場景——如何通過綠色防治、智慧化管控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控化生產,并見證了科技賦能下鹽堿地變良田的農業革新。同學們感嘆:“稻作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沉淀,更是科技與傳統的融合創新。”
田園生態體驗:七彩稻田里的鄉村振興圖景
走出文化館,實踐團來到湖熟戶外稻田。稻田中,風車、打谷場、稻草人雕塑等裝置營造出濃郁的田園氣息,同學們紛紛在此拍攝田園風大片。以“稻田迷宮”為特色的三界稻樂園,結合稻穗抽穗揚花的動態景觀,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自然體驗;而貫穿稻田的彩虹步道,則與遠處水鄉民居、蘆葦蕩形成層次分明的畫面,成為實踐團鏡頭中的“網紅打卡點”。
物流模式調研:為生態農產品插上“智慧翅膀”
接著,實踐團走進湖熟水鄉農場,聚焦農產品出村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農場內,“都市園藝館”展示著蔬菜園藝在城市空間應用的新形式;“生態蝴蝶館”衍生出蝴蝶標本、文創產品等生態農產品;“自然農法園”通過“不耕地、不除草、不打藥”的純生態模式傳遞生態理念;“都市農園”則采用共享菜地模式,提供各類無污染的新鮮時蔬。
然而,農場產出的園藝、蔬菜、文創產品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離不開物流的支持。據調研,農場目前采取普通物流配送模式和自提模式,但包裝標準化程度低、運輸損耗率高等問題仍待解決。實踐團成員認識到:“物流是連接生產與市場的橋梁,更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環節。”
未來展望:以“公交載郵”探索城鄉共富新路徑
此次湖熟之行,實踐團成員不僅在稻香里觸摸到民族生存的堅韌根系,更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需要“文化鏈”與“產業鏈”的雙重支撐。未來,團隊將結合農場實際情況,探索“公交載郵”創新物流模式的落地路徑——通過整合公交運力與快遞網絡,優化配送體系,降低流通成本,讓物流成為激活鄉村資源的“加速器”。
從稻作文化的歷史溯源到現代物流的模式創新,從田園風光的沉浸體驗到生態農產品的市場突圍,這場跨越時空的調研實踐,讓青年學子們堅定信念:鄉村振興既是文化的傳承,更是科技的賦能與產業的融合。而“公交載郵”新路徑,正成為鏈動城鄉資源、激活市場活力的共富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