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傳薪火,非遺煥新顏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指引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已然成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關鍵課題。峏山楊中醫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為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7月1日至12日,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先后深入洗耳池公園、臥牛山公園、龜山公園、峏山楊中醫展館,探尋當地自然景觀與中醫藥文化的淵源,感受中醫對自然康養理念的滋養。同時,實踐團通過在巢湖市各大商場發放調查問卷,進一步了解不同群體對峏山楊中醫文化的認知與需求,通過對胡氏清介堂中醫傳承人進行現場訪談,了解清介堂獨特診療技藝與非遺中醫藥傳承的創新智慧。此外,實踐團聯合星火課堂實踐團分別前往夏閣鎮小學、悅書房伴書閣,開展文創產品制作及知識講座活動。借此增強大眾對峏山楊中醫文化的理解,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度,彰顯實踐團的青春風采,為非遺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商場調研中醫韻,問卷探尋非遺風
為深化傳統中醫藥與非遺文化的融合傳播,把握大眾對兩者的認知現狀。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于7月2日前往巢湖市區,開展“傳統中醫藥+非遺文化”主題問卷調研活動。
實踐團成員在人流密集處向不同群體發放問卷,并介紹傳統中醫藥的歷史脈絡、非遺中醫藥項目,普及中醫藥養生與非遺技藝傳承相關知識。隨后實踐團成員引導群眾填寫問卷,重點了解大家對傳統中醫藥理論、非遺中醫藥項目的知曉度,對“傳統中醫藥+非遺文化”融合發展的期待。調研結果顯示,多數群眾認可傳統中醫藥的實用價值和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但對兩者融合的具體形式了解不多。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愿意參與中醫藥非遺體驗活動,如親手制作非遺中醫藥制品、聆聽傳承人口述技藝故事等。活動結束后,成員們匯總問卷,為后續策劃“傳統中醫藥+非遺文化”主題宣傳、體驗活動奠定數據基礎。
此次調研活動,既提升了巢湖市居民對傳統中醫藥與非遺文化的關注程度,也為實踐團探索二者融合傳承的有效路徑提供了方向,助力傳統中醫藥在非遺文化的滋養下煥發新活力。
巢湖水韻育岐黃,三園尋蹤承非遺
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巢湖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孕育出深厚的中醫藥文化,這里山水相依、氣候宜人,生長著百余種中藥材,歷代醫家故事流傳,其中傳承六百余年的峏山楊中醫世家以獨特醫術扎根民間,讓“藥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為深入探尋巢湖中醫藥文化,探索發展新思路。7月3日,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赴洗耳池公園、臥牛山公園、龜山公園開展實地調研,挖掘中醫藥文化元素與傳承故事。
池畔尋幽,古韻康養,洗耳池公園承載“許由洗耳”典故,如今以典故為魂,是展現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實踐團成員入園挖掘文化內涵,池畔垂柳拂水、錦鯉游弋,老人們對弈的吆喝聲勾勒生活圖景,駐足“洗心橋”感受歷代文人滌蕩心境的故事,用鏡頭記錄園林之美,領略風光與傳統文化魅力。山間攬勝,文脈風華,臥牛山公園內“臥牛奮蹄”銅牛雕塑展現巢湖人民勤勞拼搏精神,修繕中的文昌閣紅墻黛瓦,曾是文人吟詩作對之地,歷史韻味與新貌相得益彰,吸引游客感受傳統文化。靈龜沐霞,康養新程,龜山公園因形似巨龜得名,承載神龜守護的傳說,是探索中醫文化的重要一站,傍晚時分,團隊定格夕陽下“靈龜看湖”的奇觀,漫步環山步道感受湖風草木芬芳,這里既是賞景佳處,也是游客調養身心的熱門選擇。
此次調研中,實踐團挖掘三地特色文化,切實讀懂了巢湖中醫藥文化淵源,結合自然資源與人文底蘊優化康養旅游路線規劃,構建文化體驗與康養服務交融的發展藍圖,助力巢湖文旅產業創新發展。
岐黃薪火代代傳,非遺中醫藥綻新顏
7月4日上午,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赴夏閣鎮中心小學,開展傳承非遺中醫藥主題宣傳活動。借助此次活動,讓青少年深入了解了中醫藥文化,增強了其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筑牢根基。
活動由實踐團成員鄧抒揚主講,她以通俗易懂的中醫小故事為引,向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中醫藥的興起、運用及其傳承與發展。在介紹過程中,鄧抒揚帶領小朋友們學習《中醫謠》,通過有趣的中醫小知識引出歌謠,耐心講解詞句的含義并組織小朋友們一起朗誦和觀看視頻。“陰陽五行明,臟腑經絡精,理法方藥多變通,精髓在其中。”這孩童們清脆的朗誦聲掃除夏日的炎熱,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靈中。與此同時,她以夏季健康為主題,講解防治中暑的刮痧方法、清涼解暑的食療方劑和天然驅蚊的草藥妙用等實用知識,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孩子們對中醫藥的興趣。最后,實踐團成員指導小朋友們動手完成中醫藥草拼圖、制作艾草香囊的制作,讓他們沉浸式體驗中醫藥文化魅力。宣傳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們表現出對中醫香囊等文化的濃厚興趣,在他們心中播撒下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種子,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岐黃潤童心,巧手傳非遺
為推動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讓青少年感受傳統醫學魅力,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于7月4日下午前往悅書房伴書閣開展“岐黃薪火•非遺煥新”中醫文化宣傳活動。
團隊成員以充滿地域特色的安徽中醫小故事切入,用生動語言為小朋友們講述中醫藥從萌芽到興盛的千年發展脈絡,并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中醫謠》,逐句解析“陰陽五行”“理法方藥”等核心概念,通過集體誦讀與視頻學習,帶孩子們領略中醫文化的韻律之美。同時團隊成員化身“小導師”,指導小朋友們通過趣味拼圖的方式觀察藥材形態、學習藥用價值,進一步鞏固中醫藥知識,隨后分組帶領小朋友們手工香囊制作,從選料、縫制到填充全程耐心指導。小朋友們捧著親手制作的香囊,與團隊成員合影留念,歡聲笑語中,中醫藥文化“可觸可聞”的獨特魅力得以生動展現。
此次中醫文化宣傳活動,不僅讓岐黃之術在童心中生根發芽,更以青春之力為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注入蓬勃動能,讓非遺中醫藥文化在互動體驗中煥發時代活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守護傳承的種子,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綻放更持久的光彩。
探峏山醫館,傳中醫薪火
為深入探尋峏山楊中醫文化的歷史脈絡,推動傳統中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7月6日,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前往峏山楊中醫展館進行實地參觀學習。
團隊成員有序參觀峏山楊中醫展館,開啟探尋起源之旅。展館入口處設有灰底黑字的墻面展示,中央為金色"峏山楊"標識,下方標注"婦科圣手"。文字記載顯示,該中醫世家發源于巢湖柘皋峏山大楊村,自明初傳承至今已近六百年,醫學分支遍布江淮地區。在"醫學成就"展區,木質框架展示板詳細記錄了峏山楊在婦科調理和疑難雜癥診治方面的醫術傳承與創新。展區內陳列著古舊藥柜,"中醫養生堂"區域擺放著古式桌椅和"大醫精誠"牌匾,還原古代問診場景。兩面磚墻上懸掛著患者贈送的錦旗,其中"醫術精湛,送子觀音"等字樣醒目。最后的"展望未來"板塊介紹了峏山楊醫術列入非遺保護名錄的情況及其傳承計劃。
參觀后,團隊將古籍內容轉化為講解內容,涵蓋中醫理論、臨床案例、名醫故事及診療技法等。團隊成員鄧抒揚和潘欣負責視頻講解,介紹峏山楊的起源、發展、輝煌與煥新,帶領觀眾了解峏山楊六百年的發展歷程。攝影組配合視頻講解內容對展館進行多角度拍攝,視頻制作完成后將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以傳播峏山楊中醫文化,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此次探索不僅拓寬了團隊成員們的視野,更點燃了青年學子傳承非遺中醫文化的使命感。未來,團隊將通過制作創意短視頻、撰寫專題推文等新媒體形式,讓峏山楊中醫這一非遺瑰寶跨越時空界限,在年輕群體中煥發新的生機,讓古老的中醫智慧真正“活”起來。
訪醫承古訓,問道啟新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強化中醫藥非遺活態傳承"的具體部署,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傳承峏山楊中醫文化實踐團于7月12日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走訪省級非遺"清介堂胡氏中醫"第七代傳承人胡來仙先生。
團隊成員在指導老師葛曉龍帶領下,深入了解了具有200余年歷史的胡氏中醫傳承歷史。胡來仙先生詳細介紹了清介堂"居古不離古"的傳承理念,展示其代表性制劑"胡氏骨痛貼"的創新實踐——在保留古方精髓基礎上優化藥材配比,使之更契合現代人體質。訪談中,胡先生特別強調"行醫先立德"的祖訓內涵以及中醫藥發展應恪守"拘古不泥古"原則,反對過度商業化傾向,指出青年傳承者需在研習典籍與臨床創新中尋求平衡。
借助此次清介堂胡氏中醫走訪活動,團隊成員全面梳理了胡氏清介堂兩百余年的發展脈絡,了解了其獨特的診療技藝與非遺中醫藥傳承背后蘊含的家族堅守與創新智慧,為進一步探索非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路徑奠定堅實基礎。
筆落華章驚四座,墨凝風骨耀千秋
中醫藥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智慧結晶,峏山楊中醫作為巢湖本土傳承的典范,其診療理念與實踐經驗在六百年的歲月中歷經檢驗、代代相傳,至今依舊堅守著為百姓護佑安康的初心。此次實踐團實地調研進一步優化康養旅游路線,聯合星火課堂實踐團在夏閣鎮中心小學開展“峏山楊”中醫文化主題知識講座,在悅書房伴書閣開展“拼藥成圖,制囊含香”中醫文化宣傳,實地走訪"清介堂胡氏中醫"傳承人胡來仙。不僅對中醫文化進一步發揚,更實現了對其內涵的傳承創新,讓具有深厚底蘊的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本團隊將繼續凝聚力量、深入實地,創新發展非遺中醫文化,致力于將中醫文化的發展之路打造為惠及民生經濟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