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峏山楊中醫文化的歷史脈絡,推動傳統中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岐黃薪火,非遺煥新——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于7月6日上午前往峏山楊中醫展館進行實地參觀與學習。
初覽底蘊,細探傳承。團隊成員有序步入峏山楊中醫展館,開啟探尋起源之旅。推開古樸的木質大門,踏入展館的那一刻,一組獨特的墻面展示率先映入眼簾,灰底黑字的板塊錯落排布,金色“峏山楊”標識醒目突出,下方“婦科圣手”四字,凝練著其在婦科領域積淀的深厚底蘊。成員們紛紛湊近細觀,只見其上記載著峏山楊發源于巢湖柘皋峏山大楊村,其作為中醫婦科醫學世家,自明初傳承至今已近六百年,醫學分支廣布江淮大地,在歲月流轉中持續傳遞著中醫溫度 。
隨后,成員們分散開來自由探索。在“醫學成就”展區,木質框架搭配白底黑字,詳實記錄著峏山楊在婦科調理、疑難雜癥診治等方面的醫術傳承與創新路徑,墻上列出的相關著作,是學術沉淀的展現;古舊的峏山楊藥柜前,密密麻麻的小抽屜里,藏著數不盡的中醫藥智慧,一旁“中醫養生堂”區域,古色古香的桌椅、“大醫精誠”牌匾,還原出歷史長河另一邊,中醫們問診時的溫馨場景。展區中有兩面磚墻格外打眼,紅彤彤的錦旗懸掛墻上,“醫術精湛,送子觀音”的燙金大字,是患者康復后真摯的感恩,它們不只是冰冷的文字,更是無聲彰顯著峏山楊醫者仁心的榮耀。行至“展望未來”板塊,成員們了解到峏山楊醫術已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并且有著自己的傳承與創新計劃。
雕琢文韻,定格風華。為進一步展現峏山楊中醫展館"一磚一瓦皆歷史,一草一木總關情"的獨特魅力,在這座飽含歷史氣息的展館里,團隊成員基于前期整理的珍貴史料與研究成果,反復打磨講解腳本,將古籍中沉睡的文字化作流淌的講述——從中醫理論體系到臨床實踐案例,從歷代名醫傳承故事到特色診療技法,大家逐字逐句推敲,將史書上的字字句句以口傳播,力求將六百余年的醫學傳承脈絡清晰呈現,向世人傾吐這段漫長的時間長河都無法阻止其熠熠生輝的醫道長卷。
鏡頭前,團隊成員鄧抒揚和潘欣以生動的語言和飽滿的熱情,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一步步走過峏山楊六百年傳承道路,峏山楊的起源、發展、輝煌、煥新自她們口中流出,并緩緩鋪開成一副波瀾壯闊的畫卷。攝影組巧妙運用運鏡技巧,多角度拍攝展館內的景象,將文化底蘊轉化為直觀的視覺體驗,鏡頭最后定格在被陽光照耀的“峏山楊”三字上。
視頻制作完成后,后期團隊會進行優化處理,最終成品將發布于短視頻平臺,通過網絡傳播渠道,讓更多人了解峏山楊中醫文化的獨特魅力,喚起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關注與熱愛,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承千年岐黃薪火,揚非遺中醫神韻。此次探索不僅拓寬了團隊成員們的視野,更點燃了青年學子傳承非遺中醫文化的使命感。未來,團隊將通過制作創意短視頻、撰寫專題推文等新媒體形式,讓峏山楊中醫這一非遺瑰寶跨越時空界限,在年輕群體中煥發新的生機,讓古老的中醫智慧真正“活”起來。(文/祝明若、劉佳、黃陳璟 圖/李曉靜 初審/楊涵 終審/葛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