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涪韻探鮮”振興鄉村實踐團走進涪陵二渡村黨群服務中心,與該村黨委副書記蔡朝波展開深度交流。此次專訪聚焦二渡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路徑,從產業布局到治理創新,全面解碼這座“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重慶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發展密碼。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蔡副書記副書記交流現場 胡晨曦供圖)
黨建引領筑根基,人才引擎強動力。蔡朝波副書記開篇便強調:“二渡村的發展,核心在于堅持黨建引領。”他介紹,村黨委通過“三抓三強”機制筑牢發展基石——選優配強班子,回引科技公司負責人擔任村黨委書記,推動涪陵榨菜集團、渝東南農科院黨員骨干進入村黨委;打造“村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群點”四級組織體系,設立5個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助農突擊隊,2023年累計開展12場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活動,600余人次參與其中;培育10名村組干部成為致富尖兵,挖掘“土專家”“田秀才”10余人,引入西南大學博士攻堅技術難題,吸引12個青年創業團隊、43名創新人才扎根鄉村,形成人才與振興的“雙向奔赴”。
特色種植筑基石,產銷兩旺促增收。與蔡副書記談及經濟作物種植,蔡副書記詳解了二渡村的“季節密碼”:夏季種植1989特種玉米,冬季培育特色青菜頭,3000畝種植規模背后,是50-70歲農民群體的堅守與付出。依托這一基礎,村里構建起多元產銷體系——通過九洞水等3個榨菜專業合作社,年鮮銷榨菜300余噸、半成品2000余噸、成品手工榨菜500余噸,年產值達2500余萬元,帶動160人就地就業、700余戶農戶增收600余萬元。
“我們既要守住老渠道,更要開拓新路徑。”蔡副書記介紹,除與合作社穩定合作外,村里借力直播電商推廣“王婆婆”“彭婆婆”等傳統風脫水榨菜,將“北山手作”集合品牌推向全國。而“一價兩金”利益聯結機制更讓農戶吃下“定心丸”:青菜頭按每噸800元保護價收購,農戶可通過現金、窖池折價等形式入股,享受二次分紅,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2.51萬元。
(圖為涪陵二渡村特色傳統風脫水榨菜 胡晨曦供圖)
三產融合拓新路,鄉村振興繪藍圖。“二渡村的秘訣,在于‘一產筑基、二產增值、三產賦能’的全鏈條發展。”蔡副書記深入解讀了三產融合模式:一產以輪作模式提質增效,夏季玉米與冬季青菜頭交替種植,既盤活土地資源,又為加工產業提供穩定原料;二產依托涪陵榨菜集團烏江牌榨菜總部優勢,推動粗加工與細加工并行,實現農產品價值躍升;三產激活閑置資源,打造萬合歸居民宿、鄉野茶食等15個庭院經濟項目,開發榨菜文化旅游線路,年接待研學團隊3萬人次,更承接玻利維亞外交官研修班等國際團隊,讓“榨菜第一村”走向世界。
此外,村里通過“屏上、掌上、云上”數智平臺實現村務公開,設立司法服務示范工作站,開展“榨菜十四道風味”等文化活動,讓和美鄉村既有“顏值”更有“氣質”。實踐團成員表示,二渡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核心、以治理為保障的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后續將梳理調研成果,助力更多鄉村探索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