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教育部署,豐富基層兒童科學啟蒙內容,2025年7月16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四進永和服務隊隊員熊梓伊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開展主題為“吹出來的科學:排笛手工+聲學探秘課”的趣味科普課程。本節課通過“動手制作—激發好奇—理解原理”的循序設計,引導小朋友在操作與感知中認識聲音的生成過程,并以排笛為媒介完成一次科學與藝術的雙重探索。
課堂一開始,課桌上五彩繽紛的吸管便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面對孩子們好奇的疑問,授課老師笑著回答:“這可不是普通的吸管,它們馬上就會變成能唱歌的‘吸管排笛’!”孩子們紛紛瞪大雙眼。在老師分步演示后,孩子們化身小小工匠,迫不及待地投入制作:剪裁吸管、粘貼固定、密封底口。一時間,教室里剪刀的“咔咔”聲、膠帶的“撕拉”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在助教老師的協助下,孩子們仔細調整吸管長度、認真封口,直到每一根吸管都筆直、整齊、不漏氣才滿意。孩子們專注的眼神、稚嫩的動作展現著專注與熱情,無不透露出對即將誕生的樂器的期待。當一支支色彩斑斕的排笛在孩子們手中誕生,教室里立刻變成了歡樂的音樂海洋。各種清脆或稚拙的音符此起彼伏,孩子們興奮地站起身,爭相吹響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在孩子們吹奏熱情最高漲時,老師適時引導觀察:“你們發現了嗎?越短的吸管,聲音越尖。”孩子們立刻低頭驗證自己的排笛。老師順勢講解了吸管長度、氣柱振動與音高變化的科學原理。孩子們聽得入神,邊聽邊嘗試,漸漸理解了自己創造的聲音背后的奧秘。親手操作后的理論點撥,讓抽象的聲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
這堂“排笛科學課”在一聲聲清脆吹奏中落下帷幕。孩子們用雙手剪出了色彩,用雙唇吹出了節奏,也用好奇編織出對科學世界最初的憧憬。那些專注的眼神、探究的嘗試,正是科學素養悄然萌芽的生動寫照。四進服務隊以藝術為媒,以實踐為徑,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學、發現答案的種子,為“百千萬工程”的科普篇章奏響新旋律。
通訊員:熊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