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上午,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青年志愿者聯合該校天文航模社,帶領孤獨癥兒童在天津科技館成功開展“逐光攬星之旅,探秘宇宙奇觀”沉浸式科普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特殊教育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政策要求,是高校落實“三下鄉”社會實踐要求、助力特殊兒童成長的具體行動,旨在以科普為媒,為孤獨癥兒童打開一扇科學探索的窗口。
活動前期,團隊耗時兩個月打磨活動方案,從互動裝置篩選到講解員培訓,每個環節都融入特殊教育專業理念。志愿者們接受了系統培訓,學習與孤獨癥兒童的溝通技巧,如蹲下平視交流、使用具象化語言替代抽象概念,并準備了裝有降噪耳機、安撫玩具的應急包,以幫助孩子們在陌生環境中獲得安全感。
“土星的光環為什么是彩色的?”“隕石摸起來是涼的嗎?”駛向天津科技館的大巴車上,提問聲與歡笑聲交織。上午10時,科技館大廳內,志愿者與孩子們結對分組。來自心心語康復中心的男孩小宇(化名)起初緊攥著家長的衣角,志愿者王穎蹲下身,輕輕遞上一枚星星貼紙:“你看,這顆星星和科技館里的一樣亮呢。”五分鐘后,小宇的情緒逐漸放松,跟隨王穎走向“太陽系家族”展區。
圖為孤獨癥兒童在志愿者引導下操作互動設備 天津師范大學“星語心愿”實踐團攝
在“宇宙奧秘”展廳,講解員任林珊用貼近孩子認知的比喻向孩子們介紹太陽系:“太陽系像個大家庭,太陽是爸爸,八大行星是孩子,地球就像我們的家。”她舉起手中的模型,演示行星運轉軌跡,并讓孩子們觸摸一塊重達2.3公斤的石鐵隕石。
動手實踐環節成為全場高潮。在“行星運轉”互動區,孩子們轉動手柄,看著屏幕上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直觀理解公轉原理。7歲的女孩朵朵(化名)連續操作了12次,當志愿者問她發現了什么時,她突然指著屏幕說:“藍色的(地球)轉得好快。”這是她當天說出的第一句完整的話,讓在場的志愿者深受感動。
創意繪畫環節“請畫出你心中的宇宙”展現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小宇用銀色蠟筆在黑色畫紙上點滿圓點,指著畫紙說:“星星在眨眼睛。”志愿者任林珊悄悄在旁邊畫了一艘小飛船:“我們一起坐著飛船去拜訪它們好不好?”小宇點點頭,主動握住了任林珊的手。
圖為科普實踐活動風采 天津師范大學“星語心愿”實踐團攝
離館前,孩子們收到了志愿者準備的“星空盲盒”——內含隕石模型、星座卡片和他們的繪畫作品。“朵朵今天不僅主動說話,還邀請我看她的畫。”志愿者高若曦的日記里寫道,“原來不是他們不愿交流,只是需要更耐心的等待。”
據了解,天津師范大學“星語心愿”實踐團還計劃在社區舉辦“星空畫展”,展示孤獨癥兒童的繪畫作品,并整理包含經過驗證的、適合特殊兒童的科普互動方法和注意事項的活動手冊,為其他團隊開展類似活動提供參考。
圖為天津師范大學青年志愿者合影 天津師范大學“星語心愿”實踐團攝
這場星途相伴的探索之旅,不僅為孤獨癥兒童打開了科學探索的窗口,也讓青春的擔當與包容成為照亮他們成長之路的溫暖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