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梅子婧)“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關鍵一環。7月14日“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深入湘西古丈會溪村,采訪了縣級吊腳樓傳承人石祖福和魯德育,探尋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鄉村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石祖福和魯德育兩位師傅,多年來致力于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實踐。他們介紹,吊腳樓作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傳統建筑,不用一顆釘子,完全依靠榫卯結構搭建,凝聚著先輩們的建筑智慧。兩三個人即可開工,并且會根據工期規定合理控制人數,十分靈活。令人驚嘆的是,這種純木結構的吊腳樓,在一直有人居住并妥善維護的情況下,可保存上百年,甚至比一些磚頭房保存時間更久,是當之無愧的“長壽建筑”。
然而,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現狀卻不容樂觀。目前學習吊腳樓營造手藝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從業者基本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師傅。石祖福無奈地說:“這門手藝能養家糊口,但沒辦法帶來更多收益,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學。”
盡管面臨傳承困境,石祖福和魯德育依然堅守,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吊腳樓文化。除了建造傳統的吊腳樓,他們還用這門手工藝制作了許多精美的小型建筑模型以及生活用品,將古老技藝融入現代生活。
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吊腳樓不僅是建筑,更是鄉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會溪村若能合理開發利用吊腳樓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項目,或許能為鄉村發展帶來新契機,吸引年輕人回鄉,為吊腳樓技藝傳承注入新活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保護和傳承吊腳樓技藝,正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實踐,為會溪村實現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目標,點亮了一盞希望之燈,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煥發生機。

圖為“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采訪石祖福和魯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