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朱雅媛戴煜洋麻霖)7月12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抵達古丈縣會溪村,與返鄉青年粟光斌面對面。他把非遺搬進民宿,用一間小屋撬動整村蝶變,成為政策與個人理想同頻共振的鮮活注腳。
鄉土眷戀:從“想回家”到“必須回”
“小時候站在田埂上就想,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只是回憶。”粟光斌說。城市再亮,也照不亮心里的那條田埂。于是,他帶著“守土傳文”的念頭回來了。
政策搭梯:讓理想長上翅膀
鄉村振興號角一吹,“文化賦能”“非遺活化”這些詞就成了真紅利。粟光斌把在外學到的商業套路嫁接到家鄉:老屋改造民宿,苗繡、儺戲做體驗,政策補貼變成了啟動資金。“跟國家對著干,永遠干不成;順著大勢走,才能越走越寬。”
荷花定律:先扎根,再爆發
創業難熬時,他用“荷花定律”給自己打氣:前二十天只見根須,一夜之間滿塘花開。他勸年輕人:“先把自己埋進泥巴里,別怕慢,怕的是不敢往下扎。敢輸,才有機會贏。”
共享賬本:一家民宿帶火一條村
粟光斌的賬本里不只有利潤,還有村民工資、青年孵化基金。下一步,他要組“鄉村科研小隊”,把試錯經驗打包成課程,免費教給后來者。“一個人富沒意思,一村人富才算數。”

圖為粟光斌與團隊成員合影
如今,會溪村的夜晚亮起了民宿的燈,也亮起了文化自信。粟光斌和更多返鄉青年的故事,正把“產業興、村民富、村莊美”的藍圖,一筆一筆描成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