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課堂融詩韻、活力、史識、匠心于一體,如夏日里的螢火,讓成長的軌跡綴滿星光。支教團將知識與文化歷史傳承緊密相連,將課堂蘊含于鄉土生活,將精神流轉于學識海洋。
時間長河里翻騰的詩意折射在清晨的墨香。江金玲和程天樂老師帶來的書法課上,《長安三萬里》的詩詞長卷漫展,“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與“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蒼茫交織成韻。孩子們于墨香中擇取心折之句,硬筆輕提,筆鋒在紙頁間游走,橫豎撇捺皆含古意,仿佛與千年前的詩人隔空對語,讓文字的溫度在筆尖靜靜流淌。稚嫩的字體之下是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粹,是對山河最赤誠的向往與呼應,是古韻與童心穿過時間枷鎖的溫柔相擁。
歷史寶庫中璀璨的珠光匯集于艷陽的光芒。歷史課聚焦劉邦往事,王浩宇老師以日常瑣事為橋,讓千年風云化作耳畔清談,漢風古韻悄然復蘇。問答小游戲投石入池,激起思維漣漪。小手如林,應答聲脆,歷史的密碼在互動中悄然破譯,古今的對話在課堂里溫柔生長。漢朝古事像一把溫潤的鑰匙,輕輕叩開豐縣這片土地基因里的時光重門,將家鄉的秘密混著窗外蟬鳴,漫進了孩子的耳中。
民俗文化下吉祥的祝福降臨在落日的余暉。手工課上,紅繩巧綰結經緯。龍熙老師指尖捻轉間,絲線交錯纏繞,中國結的吉祥紋路漸次顯現,仿佛將歲月的祝福都織入繩間。孩子們凝視著手中的作品,紅繩映著笑靨,傳統文化的根脈在指尖輕觸間悄然延伸,無聲滋養著稚子之心。項鏈與手鏈的裝飾與選擇之下,孩子們較真的雙手蘊含著對成功孜孜不倦的渴求,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展現著對求學堅持不懈的追逐。
在對孩子心理教育之外,身體健康與外在安全依然重要。籃球課上的活力與沉靜相映。室外球場,周司晨和張鈞清老師幫助孩子們在跑位傳接中淬煉雙人配合的默契,折射少年蓬勃的朝氣;室內光影,籃球紀錄片流轉,孩子們斂聲靜賞,感悟運動的堅韌。課后,孫燦老師帶來的反邪教、反校園霸凌的宣傳片將正義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扎根;食品安全的教導則將安全的多邊城墻在孩子們的心中進一步修繕。
不僅如此,放學后,支教團成員接力陪伴,護送孩子乘坐公交車,直至將最后一位小朋友安全交到家長手中,以細致守護,為當日支教畫上溫暖句點。
七月的風裹著墨香,漫過趙莊小學的窗沿,將支點人生支教團的第六日,釀成一壇浸著古韻與童真的酒。讓知識的光芒與成長的喜悅交織,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文化歷史的種子,靜待來日綻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