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羅源(百丈)指揮部舊址,時光的褶皺里翻涌著烽火硝煙。青磚灰瓦間,革命先輩們運籌帷幄的身影若隱若現;斑駁墻面上,歷史的刻痕無聲訴說著“鐵血丹心”的壯烈篇章。每一塊磚石都凝固著信仰的溫度,每一道裂痕都銘刻著抗爭的史詩,讓人不禁屏息,聆聽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回響。
這里曾點燃希望的火種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揮師閩東,以羅源為戰略支點,發動了著名的“羅源戰役”。槍炮聲撕裂長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最終攻克縣城,在東南沿海豎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幟。指揮部的油燈徹夜長明,方志敏、尋淮洲等將領在此徹夜研討戰略,一份份關乎民族存亡的決策從這里誕生,為北上抗日的征程播撒下燎原星火。他們以血肉之軀扛起家國大義,用生命的熱度融化時代的寒霜。
舊址中的精神密碼 推開指揮部的木門,復原的作戰室里,軍用地圖上的紅色箭頭依舊指向勝利的方向;電臺室滴答作響的發報聲仿佛穿越時空,訴說著隱秘而偉大的使命。展柜中銹跡斑斑的槍械、泛黃的作戰手稿,無聲傳遞著革命者視死如歸的信仰力量。而院落中的“紅軍井”,井水依舊清澈甘甜——當年,紅軍戰士與百姓共飲一井水,用扁擔為鄉親挑水,譜寫了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墻面上殘存的標語,至今仍在訴說著“打土豪、分田地”的鏗鏘誓言。
在舊址的展陳中,還陳列著一份特殊的精神遺產: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手稿片段。1935年,方志敏不幸被捕后,在暗無天日的囚室中,他以筆為刃,以紙為旗,將對祖國的赤誠、對理想的堅守化作泣血文字。“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滾燙的語句,不僅是一位共產黨人在絕境中的精神獨白,更成為激勵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的精神火炬。如今,這份手稿跨越時空來到羅源,與指揮部舊址的每一處遺跡遙相呼應,共同詮釋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
歲月更迭,精神永存。羅源(百丈)指揮部舊址不僅是一座凝固的歷史豐碑,更是一座永不熄滅的精神燈塔,照亮著新時代奮斗者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