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支教與文化實踐總結
發布時間:2025-07-13 閱讀:
在洱源縣右所鎮的這段時光,我在教學與文化探索的雙重體驗中收獲了成長。兩堂英語課與兩場文化實踐活動,像兩顆飽滿的果實,串聯起我對這片土地的初印象。
英語課堂上,我聚焦現在進行時和感嘆句教學。考慮到當地學生的基礎,我用“洱源的四季”作為主題,讓學生用“正在做什么”描述田間勞作、湖邊嬉戲的場景,在熟悉的生活畫面中掌握語法。而感嘆句的學習,則變成了一場“贊美家鄉”的比賽——“HowbeautifulErhaiLakeis!”“Whatdeliciousmilkfanitis!”當孩子們用略顯生澀卻充滿熱情的句子贊美家鄉時,語法知識不再是枯燥的規則,而變成了表達熱愛的工具。兩節課下來,我發現比起“教多少”,讓學生覺得“英語有用、有趣”更重要。
實踐活動則讓我走進了洱源的煙火與傳承。親手制作乳扇時,看著新鮮牛奶在酸水作用下慢慢凝結,被師傅靈巧地拉成薄如蟬翼的扇狀,在陽光下泛著乳白的光澤,才明白這道特色美食背后是世代相傳的手藝。我嘗試拉扯奶皮時,要么用力過猛扯破,要么力度不夠拉不開,師傅笑著說:“就像做人,要剛柔相濟。”簡單的話語里,藏著勞動中的智慧。
鄧川漢調的體驗更讓我震撼。老藝人們手持樂器,一開口便是婉轉悠長的唱腔,既有漢族民歌的細膩,又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韻律。我跟著學唱《采茶調》,才發現看似簡單的曲調,藏著復雜的換氣與轉音。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藝人告訴我,年輕時唱漢調是田間勞作的消遣,如今想把調子傳下去。當我跟著節奏輕輕哼唱,看著老人眼里的光,忽然懂得文化傳承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接續。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支教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雙向的成長——孩子們讓我看到純真與熱愛,而洱源的文化與手藝,則教會我敬畏與傳承。在這里的每一課,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作者:顏家盈 來源:大學生網報
三下鄉推薦
- 聚焦基層治理,共繪振興新貌
- 三下鄉實踐隊深入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對話鎮人大副主席,解碼這座贛中鄉鎮以服務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密碼。
-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