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濃。7月11日,江西師范大學“瓷韻鄉興·永和先鋒”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深入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對話鎮人大副主席,解碼這座贛中鄉鎮以服務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密碼。從“硬手段”到“軟服務”,從環境整治到產業破局,永和鎮的探索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環境蝶變:從“臟亂差”到“美如畫”的鄉村底色
“2018年剛來時,衛生條件還很差。”張主席坦言。短短數年,永和鎮通過集中攻堅實現鄉村面貌煥新:全域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升級,農業道路全面硬化,部分村莊鋪上柏油主路;污水治理系統落地生根,自來水“戶戶通”覆蓋全鎮。隊員們認真聆聽,不時點頭,深切體會到一條條潔凈村道、一座座凈化設施背后凝聚的汗水與智慧,它們夯實了宜居宜業的鄉村根基。

治理轉型:拆解“硬釘子”的柔性智慧
回顧基層治理挑戰,殯葬改革曾是痛點。“2016年推行時,收繳棺木引發激烈沖突,甚至有村主任與村民發生肢體沖突。”張主席語氣沉重。隊員們不禁追問道:“從當時的激烈沖突到現在的平穩推進,轉變的關鍵是什么?”張主席欣慰地表示,“命令式”管理已成歷史,服務理念已深植肌理。“我們不再用強硬手段逼迫村民,而是靠勸說、交換和反復溝通。”醫保社保催繳季,鎮村干部包村包戶、上門講解,便民服務中心為老人代辦繳費,點滴細節折射治理溫度。
產業破局:在“看天吃飯”中蹚出新路
永和鎮農業面臨土地、資金、技術、自然風險四重“攔路虎”。面對產業短板,本土農業合作社正主動突圍。火龍果種植曾因廣西低價沖擊和內澇災害損失慘重,種植戶轉而探索深加工與品種多元化——果凍橙、耙耙柑等新品相繼試種,果酒、果干等衍生品延長產業鏈。“單一種植抗風險弱,必須多條腿走路。”張主席點出轉型關鍵。隊員們眼神中流露出思索,對傳統農業向多元化、韌性化轉型的必要性和艱難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此次采訪,實踐隊深刻感受到了永和鎮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的不易和偉大。當“服務”取代“命令”,當合作社在風浪中調轉船頭,基層的韌性便在這片紅土地上悄然生長。未來,實踐隊將持續關注基層發展動態,積極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讓青春在服務鄉村的征程中綻放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