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十二木卡姆引領致富興疆路”鄉村振興實踐團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通訊員:史素月)“非遺十二木卡姆引領致富興疆路”鄉村振興實踐團通訊站網訊:七月的南疆,驕陽似火,葉城縣棋盤鄉13村社區會議室內卻涌動著比天氣更熾熱的學習熱情。為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潤疆工程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號召,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對人才語言能力的新要求,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管理學院“非遺十二木卡姆引領致富興疆路”鄉村振興實踐團,于2025年7月10日,將一堂別開生面的“普通話賦能課堂”送到了村民家門口。
(實踐隊員正與維吾爾族村民進行情景模擬對話)
“這條裙子在哪里買?”“請問,去巴扎怎么走?”……課堂上,沒有了傳統的講臺與黑板,實踐團成員化身“生活導演”,將社區會議室精心布置成維漢交融的“生活劇場”。圍繞村民最熟悉的“巴扎購物”、“出行問路”等高頻場景,隊員們以“語言服務生活、文化凝聚人心”為核心理念,進行沉浸式情景演繹。維族鄉親阿依努爾在隊員指導下,略顯緊張卻無比認真地用普通話模擬著日常對話。親切的鄉音、熟悉的生活場景,瞬間點燃了在場數十位維吾爾族鄉親的學習熱情。實踐隊員們穿梭于課桌間,俯身傾聽,從最基礎的聲調起步,“一對一”耐心正音,細致糾正每一個常用詞句。當生澀的發音逐漸變得清晰流暢,會議室里掌聲與由衷的笑聲此起彼伏。普通話的清泉,在耐心細致的引導下,流淌進村民的心田;語言的橋梁,悄然架設在民族心間,課堂暖意融融,情誼深種。
(隊員耐心傾聽鄉親們的發音,并給予細致指導)
這堂普通話課,其意義遠超語言技能傳授本身,更是一次促進文化認同、深化民族團結的深情對話。實踐團成員秦詩涵在課后感慨道:“當聽到熱孜萬古麗大姐清晰地念出完整課文時,我深受震撼。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看著他們認真學習,真真切切感受到語言通了心就近了!”這堂行走在南疆鄉村的“共富”語言課,精準回應了國家“文化潤疆”工程的深層需求——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紐帶,增強文化認同,夯實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掌握普通話,意味著能更順暢地獲取信息、學習技能、對接市場、外出務工,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賦能鄉村產業的關鍵一環。
(熱孜萬古麗大姐自信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
此次推普行動,是重慶對外經貿學院管理學院學子投身“三下鄉”社會實踐、勇擔時代使命的縮影。他們深刻認識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韌紐帶,是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黏合劑,更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團隊負責人陳美宇表示:“我們將以葉城棋盤鄉為起點,持續深耕南疆沃土,讓國家通用語的學習熱潮在鄉村社區涌動不息。助力鄉親們提升語言能力與發展自信,為葉城縣乃至南疆地區的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動能。”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語言課堂中絢麗綻放。實踐團正與葉城人民一道,攜手共繪一幅語言相通、情感相融、產業興旺、邊疆繁榮的壯美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