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昆玉驕陽似火,卻擋不住孩子們求知的熱情。7月12日,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AI賦能,童行筑夢”志愿服務團赴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四團十一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與文化交流活動。志愿者們通過AI技術、編程教學、家鄉(xiāng)文化分享和胡楊精神傳承,為當?shù)氐暮⒆觽兇蜷_了一扇通往未來與世界的窗口。
科技藝術碰撞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在充滿童趣的課堂上,志愿者們化身藝術導師,帶領孩子們徜徉在藝術的海洋。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到梵高的向日葵,一幅幅世界名畫在講解中煥發(fā)新生。最令人驚喜的是AI繪畫體驗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通過簡單的指令,瞬間化作一幅幅充滿創(chuàng)意的數(shù)字畫作,科技的神奇魔力讓每個孩子的眼中都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種突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科技與藝術碰撞的奇妙火花。
(圖1 團隊成員李怡在教孩子們學習AI繪畫)
編程魔法課堂解密游戲世界 在編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們從孩子們熟悉的五子棋、掃雷等游戲入手,揭開編程的神秘面紗。通過簡單的演示,孩子們了解到游戲背后的代碼邏輯。志愿者們還展示了AI輔助編程的強大功能。傳統(tǒng)需要數(shù)小時編寫的代碼,在AI的幫助下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這種效率的對比讓孩子們深刻認識到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變革。志愿者們不失時機地鼓勵道:“學好這些本領,將來你們也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游戲世界!”
(圖2 團隊成員楊清在向孩子們講解AI代碼創(chuàng)作)
文化搭建橋梁打開世界窗口 鄉(xiāng)音裊裊,情意綿綿。“重慶的輕軌穿樓而過,四川的熊貓聞名世界,甘肅的敦煌莫高窟盡顯輝煌,安徽的皖南詩意寧靜,內(nèi)蒙古的草原一望無際……”志愿者們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向孩子們描述著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孩子們聚精會神的聽著這些遠方的故事,臉上寫滿好奇與向往。志愿者們借此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未來走出家鄉(xiāng),探索更廣闊的天地。
(圖3 團隊成員馮玉露在向孩子們講解四川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川劇)
胡楊精神傳承厚植家國情懷 活動特別設置了“胡楊精神”主題教育環(huán)節(jié)。通過講述胡楊樹“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特質,志愿者們引導孩子們思考堅守與成長意義。團隊負責人張柏崢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感受時代發(fā)展的脈搏;更要在他們心中播下對疆外世界的憧憬,鼓勵他們勇敢走出這片土地,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孩子們?nèi)绾鷹畎銏皂g不拔的品格,讓這份品格成為他們未來前行的底氣。無論將來走到哪里,都能始終心系家鄉(xiāng)的熱土,懷揣報效祖國的赤誠。”
(圖4 團隊成員楊清在向孩子們講解胡楊精神)
此次活動從科技啟蒙、文化交融、精神傳承三個維度發(fā)力,更在互動中悄然激發(fā)孩子們對祖國各地的好奇,無論是萬里長城、江南水鄉(xiāng),還是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地域趣聞,都在活動中化作生動畫面。這為孩子們搭建了通往未來的橋梁,讓他們在多元體驗中觸摸成長的更多可能。未來,團隊將持續(xù)開展系列實踐活動,用豐富的形式與內(nèi)容,讓更多孩子對真切感受科技的獨特魅力,也在陪伴中傳遞知識的溫度與成長的力量。
(文/張怡璐 楊清·攝/劉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