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訪了經營三十多年的奧卜力銅器店。在這座充滿西域風情的傳統手工作坊里,我們見證了一位少年匠人與銅器藝術的傳承故事。
推開店門的瞬間,銅器特有的金屬光澤映入眼簾。那位常守在工作臺旁的少年正用軟布輕輕擦拭銅盤上的紋路,動作輕柔得如同撫摸一件珍寶。作為“三下鄉”實踐的重要一站,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走訪,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
“我以后也想繼承父親的手藝,學習銅器雕刻技術。”少年簡單直接的話語里,透著超越同齡人的篤定。這家由父輩創立的銅器作坊,每一件作品都延續著最原始的手工雕刻技藝。少年的父親曾是英吉沙小刀匠人,轉型后將刀具鍛造的銳利美學融入銅器制作,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風格。如今,這份融合兩種古老技藝的家傳手藝,正由少年和哥哥共同繼承。
在“三下鄉”實踐過程中,我們特別關注傳統工藝的現代傳承問題。少年向我們展示成品時解釋道:“銅器雕刻最難的不是技術,是耐心。每個紋樣都要反復修整十幾遍,直到線條像流水一樣自然。”陳列架上,從傳統茶炊到現代燈飾,每件作品都閃耀著手工鍛造的生命力,這正是我們此行要記錄的非遺魅力。
“銅器雕刻最難的不是技術,是耐心。”少年展示著手中的銅器,“每個紋樣都要反復修整十幾遍,直到線條像流水一樣自然。”在他身后,陳列架上整齊擺放著各式銅器,從傳統的茶炊、果盤到現代風格的燈飾、擺件,每一件都閃耀著手工鍛造特有的生命力。
從小在銅屑堆里長大,少年對這門手藝有著天然的親近。“爸爸以前做英吉沙小刀,后來改做銅器,他說金屬都是有脾氣的。”他拿起一把完工的壺,指著壺身上半成型的纏枝紋,“哥哥從十歲就開始學雕刻,現在能獨立做復雜的花樣。我還不行,但我知道哪道紋該深,哪道該淺——銅器會‘告訴’你。”
當被問及為什么選擇繼承這門辛苦的手藝時,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地成熟:“我不是在繼承一個飯碗,而是在守護一種文化基因。銅器記錄著中國人的審美密碼,這些密碼應該被傳遞給下一代。”
作為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成員,我們在“三下鄉”活動中特別關注非遺技藝的創新傳承。少年正學習用社交媒體展示制作過程,他說:“手藝要活下去,就必須和當代生活產生聯系。”但同時,他始終堅持古法工序:“變的是表現形式,不變的是工藝精髓。”這種守正創新的態度,正是當代非遺傳承的典范。
在機器復制的時代,少年手中的鏨刀正在刻寫非遺傳承的新篇章。通過這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傳統工藝的活力不僅在于技藝本身,更在于傳承者的文化自覺。臨別時,少年堅定地說:“我想證明,老手藝可以很酷,也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生。”這句話,將成為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此次大巴扎之行最珍貴的收獲。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傳統工藝在年輕一代手中的傳承與創新,也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田野調查資料。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將繼續關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承故事,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