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走進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在這片濃縮了新疆風情的文化沃土上,探訪了馕、艾德萊斯綢、奧卜力銅器、手工皮雕及傳統手鼓等非遺技藝,近距離感受非遺商戶們在堅守傳統中尋求創新的生動實踐。
走進大巴扎,馕的麥香率先勾勒出非遺傳承的日常底色。在馕坊里,傳承千年的制作工藝仍在延續:老師傅們按古法和面、發酵,將面團抻拉成大小不一的形狀,撒上芝麻或洋蔥碎,再送入馕坑烘烤。而一旁的展柜里,印著現代卡通圖案的迷你馕、搭配果醬的創意馕,正吸引著年輕顧客——傳統主食在保留麥香本質的同時,以更靈活的形態融入現代生活。
循著麥香向前,艾德萊斯綢的攤位前,絢麗色彩如流動的彩虹。匠人堅守著“一染一曬”的傳統扎染工序,將絲綢分段結扎后浸入天然染料,經陽光暴曬固定色澤。但如今,這些鮮艷的綢料不僅被制成傳統服飾,還被設計成絲巾、筆記本封面等文創產品,甚至與現代時裝設計結合,讓古老絲綢在時尚舞臺上綻放新彩。
與絲綢的柔美相映成趣的,是奧卜力銅器的金屬光澤。傳統銅壺、銅盆上,鏨刻的民族紋樣依舊精細,而新式銅制臺燈、茶具則在保留手工雕刻工藝的基礎上,融入簡約線條,更貼合現代家居需求。少年介紹,年輕一代傳承人正嘗試在圖案中加入絲路元素,讓銅器成為連接古今文化的載體。
轉過銅器攤位,手工皮雕的匠人正以刀為筆,在皮革上鐫刻新疆的壯美山河。除了傳統的花卉、動物圖案,如今的皮雕作品中,雪山、草原等自然風光成為新靈感,通過立體雕刻技法,讓皮革“講述”更多地域故事,為非遺技藝注入時代氣息。
不遠處,手鼓的咚咚聲吸引著游客駐足。匠人堅持選用本地優質木材制作鼓身,確保鼓聲渾厚;同時,在鼓邊鑲嵌現代金屬飾片,或繪制簡約幾何圖案,讓這一傳統樂器既適合舞臺表演,也能作為家居裝飾,在音色與美學的平衡中延續生命力。
在充滿節奏感的鼓聲余韻中,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毛皮畫靜靜訴說著草原的故事。匠人正以優質的毛皮為畫布,用特制的顏料精心繪制出一幅幅生動的游牧生活圖景。他們運用獨特的繪畫技法,在柔軟的毛皮上勾勒出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每一筆都蘊含著對游牧文化的深刻理解。如今,這項獨特的繪畫藝術不僅保留了傳統毛皮作畫的質感特色,更通過創新的表現手法和裝裱工藝,讓古老的毛皮畫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譯心牧歌絲路實踐團的探訪,見證了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里非遺商戶們的匠心獨運。他們以雙手守護千年技藝的基因密碼,又以開放姿態擁抱時代潮流——無論是馕的創意變形、艾德萊斯綢的時尚蛻變,還是銅器的功能拓展、皮雕的題材革新、手鼓的跨界演繹、毛皮畫的現代轉型,都彰顯著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的無限可能。這些承載著絲路記憶的瑰寶,正以嶄新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