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似火,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廣場上,“光輝起點”紅旗雕塑熠熠生輝。7月10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田野青春,語潤鄉興”社會實踐團的年輕身影活躍于此,更穿梭于街頭巷尾,以熱情與專業為這座小鎮注入推廣普通話的青春動能。
(實踐團在秋收起義紀念館開展推普活動 戴張凱攝)
“推廣普通話,寫好規范字!”團隊成員熱情的口號劃破長空,引來往來市民駐足。團隊成員手持精心設計的推普宣傳手冊,熱情洋溢地向圍觀的鄉親們宣講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意義。手冊圖文并茂,要點清晰,鄉親們三五成群,饒有興致地翻閱討論。年輕學子們青春洋溢的面龐、真誠懇切的話語,迅速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實踐團成員薛晴在向市民展示推普宣傳手冊 劉迪嘉攝)
調研環節緊隨其后。隊員們深入走訪,發放方言傳承問卷。當面對年長或不識字的老人,他們便俯身貼近,耐心地將問卷內容逐一道來。“現在的年輕小伙小妹,有干勁!”隊員們細致踏實的態度,贏得了文家市市民由衷的稱贊和豎起的大拇指。

(團隊成員在文家市大街小巷宣講普通話知識 唐振梁攝)
深入調研揭示語言生態。團隊發現,文家市語言生態呈現鮮明代際特征:中老年人第一母語多為承載古楚音特色的瀏陽方言(受贛方言影響顯著),而年輕人則普遍以普通話為第一母語。不少老人感慨:“年輕人講的方言,和我們老輩的調調已經不一樣嘍。”這份承載歷史韻味的方言特色,正悄然流逝。更現實的挑戰在于,部分中老年人習慣方言交流,對學習普通話存在“意義不大”的認知誤區,成為當地推普工作亟待破解的難點。
(實踐團成員戴張凱在調研當地語言情況 劉迪嘉攝)
在實踐中錘煉本領,于鄉野間播撒文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青年學子們,將課堂所學化作服務社會的行動。他們走街串巷的身影,是青春最生動的注腳;他們耐心宣講的聲音,是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最真摯的呼喚。當“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的信念在文家市的陽光下一遍遍回響,這不僅是語言規范的傳遞,更是新時代青年以知識反哺鄉土、用擔當服務家國的赤誠宣言。這股匯聚田野的青春力量,正潤物無聲,為筑牢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基石,貢獻著澎湃不息的前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