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探訪無為鄉村振興樣本:紅綠賦能融合,多元路徑興鄉7月9日,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綠色賦能鄉村振興,校地共慶八十華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一行5人,深入無為市紅廟鎮、嚴橋鎮、赫店鎮,通過紅色尋根、科技探訪、產業解碼三大維度,團隊實地調研鄉村振興多元實踐路徑,以專業視角探尋校地融合新動能。
紅廟尋跡:紅色基因鑄魂,綠色產業生金當日上午,團隊走進安徽省“精品示范村”試點——紅廟鎮海云村。在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成員們通過詳實史料與珍貴實物,回溯1941至1945年新四軍七師英勇抗戰的崢嶸歲月。工作人員生動講解了大江造幣廠、肥皂廠及軍民共建的貿易體系如何構筑堅實后勤保障,深刻詮釋“軍民同心、根基共筑”的奮斗史詩。紅色精神的洗禮,為實踐注入信仰力量。
轉赴海云村村委會,錢揚俊書記系統介紹示范村建設藍圖:依托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皖江抗日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與千畝荷花、菊花種植加工基地形成“紅綠交融”發展格局;農文旅深度融合、基礎設施升級等舉措,正推動村莊從“生態美”向“產業興”躍升。團隊成員實地考察荷田產業帶,見證“紅色底蘊”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嚴橋探新:數字治水興農,科技激活沃野隨后,團隊走進安徽京淼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訪總經理陳號新,探尋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陳總介紹,公司扎根無為市牌樓村,以創新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構建蟹苗尾水-魚塘-稻田循環系統,讓水資源“活起來”;自主研發的蟹麥輪作技術,一畝地多收兩季龍蝦,既保糧食安全又提效益。公司數字化轉型成效也相當顯著:1000畝種植區僅需3人管理,水產養殖全程智能監測,溶氧量低于5‰時增氧設備自動啟動,精準把控品質。目前,企業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土地租金從300元提至750元,70歲以上老人也能通過輕量工作年增收3.5萬元。此外,企業帶動114個合作社發展,激活20萬畝水產養殖基地。“治水興農,科技興村。”陳總透露,公司正推進“三產”融合,計劃五年內實現加工產值100億,用產業鏈思維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赫店解碼:多元業態融合,黨建領航共富下午,團隊走進赫店鎮黃墩村,在產業探訪與展館回溯間,解碼鄉村振興“黃墩樣本”。踏入蕪湖市和森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深加工場景展現“黨建+產業”活力,本土食材經工藝轉化,借“合作社+ 農戶”模式,串聯起村民增收鏈;兆涌生態農莊內,果蔬采摘區、研學步道交織,農旅融合業態激活鄉村消費;青禾共生觀賞魚養殖基地,彩魚游弋成景,“線上直播+線下訂單”拓寬致富路;增雷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田埂間,中藥材蓬勃生長,“聯農帶農”筑牢共富根基。
在黃墩村鄉村振興館,團隊成員透過史料、影像,回溯村莊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破局,借“鳳還巢”工程聚才的歷程。從產業空白到業態多元,從人才外流到鄉賢回歸,黃墩村用“支部引領、產業驅動、人才賦能”書寫振興答卷。從車間到田間,從單產到融合,隊員們在實踐中觸摸鄉村脈動,于調研中探尋鄉村振興思路,用青春腳步丈量鄉村發展的堅實足跡。

此次調研之旅,立體化地呈現無為鄉村振興的創新圖譜。團隊深刻體悟到鄉村振興之路需紅色底蘊筑基、綠色科技護航、產業融合聚力。未來,團隊將聚焦綠色食品技術落地轉化與特色產業鏈優化方案設計,深化今日所見所悟,將紅廟的“初心”、嚴橋的“匠心”、赫店的“同心”,制定助力無為高質量發展的“工大方案”,以扎實成果踐行“綠色賦能”誓言,獻禮母校華誕八十載。
(文/王涵 張君賢 高曉雅;圖/王涵 馬金萍 張君賢;校審/葛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