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調研團探訪界首彩陶
2025年 6 月 30 日,安徽理工大學薪火計劃非遺文化調研團前往阜陽市界首市田營鎮,開展以界首彩陶為主題的非遺文化保護調研活動,旨在深入了解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困境,為非遺活化利用提供實地考察依據。
初探傳承地:從喧囂到沉寂的產業軌跡
當日上午,調研團成員從安徽理工大學南門出發,抵達田營鎮后,在韓樓村完成住宿安置。田營鎮作為界首中原十三窯所在地,是界首彩陶的發源地與核心傳承區,承載著這項傳統工藝數百年的發展記憶。
午后的陽光灑在韓樓村的青石板路上,調研團成員分成三組,深入村莊街巷展開系統性調研。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村口雜貨店、路邊小吃攤、田間地頭和民居院落,與不同群體展開深度對話。在韓樓村主街的一家日用品商鋪,店主王女士指著貨架上僅存的兩個陶制花盆說:“20 年前哪用得著賣這些塑料盆?家家戶戶院里堆的都是陶盆陶罐,鎮上光陶器廠就有十幾家。” 她的話語道出了界首彩陶從生活必需品到小眾工藝品的變遷軌跡。
在與72 歲的老陶工計大爺交流時,老人布滿老繭的手比劃著拉坯的動作:“那時候凌晨三點就得起來和泥,燒一窯得守著三天三夜,一個大盆才賣五塊錢。后來年輕人嫌累,都出去打工了。” 計大爺的兒子曾是村里最后一批陶器學徒,如今在外地從事電商行業,這成為傳統工藝面臨斷層的生動注腳。調研中發現,當地中青年群體對彩陶工藝的了解普遍停留在 “小時候見過” 的層面,而十幾名接受采訪的中學生里,僅有兩人能準確說出 “界首彩陶” 的國家級非遺身份。
圖為調研團成員在韓樓村村口雜貨鋪了解彩陶情況。李心妍攝
多方發力:非遺保護的當代實踐
轉機出現在近年來的非遺保護浪潮中。阜陽科技工程學校2018 年開設的彩陶工藝專業,目前已有 3 屆畢業生共 46 人,其中 12 人選擇從事彩陶相關工作。該校彩陶專業教師李娟介紹:“我們不僅教拉坯、上釉這些傳統技藝,還融入現代設計和電商課程,讓學生既能守得住手藝,又能找得到出路。” 此外,界首市文旅局近三年累計舉辦彩陶技藝講座 53 場,組織非遺進社區活動 28 次,逐步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
老窯址現狀:文物保護的現實困境
暮色漸濃時,調研團在村民計師傅的帶領下,來到計窯村南的十三窯老窯址。這座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被兩米高的鐵皮圍擋圈護著,圍擋縫隙中可見齊腰深的雜草。唯一的磚砌龍窯殘長約30 米,窯門已坍塌大半,窯頂的青瓦殘缺不全。兩塊分別刻有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和 “界首市文物保護單位” 的石碑立在入口處,碑面蒙著薄薄的塵土。“這是十三窯里唯一沒被推土機推平的,前幾年還有人來拍照,現在除了偶爾有文物部門的人來看看,平時根本沒人管。” 計師傅的話語中帶著惋惜。
圖為十三窯老窯址現狀,雜草叢生的窯體。田澤坤攝
調研回響:年輕力量喚醒文化認同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佩戴的“安徽理工大學返鄉大學生非遺保護宣傳員” 標識,引發了當地居民的熱情回應。韓樓村黨支部書記韓建軍說:“現在年輕人愿意回來了解老手藝,比啥都強。你們大學生有文化、有思路,說不定能給彩陶找出新路子。” 多位受訪村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像調研團這樣的年輕群體關注本土文化,幫助這些老手藝 “活” 起來。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李心妍 攝
通訊員 胡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