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五 晴 我一直堅信,我和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會迎來無數次重逢。
這是我作為“助力黔行”的隊伍成員來到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少兒活動中心的第五天,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腦子里不斷閃回著各種零碎的記憶,雜糅著喜悅和憧憬。這一次我的身邊不僅僅是貴州的同學,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和我一起來到了這里,為這里的孩子們帶來一份看向遠方的力量。在經過了前面幾天的討論、磨合、試講,我們不斷打磨著自己的課程,熟悉著這邊的工作與生活,我們的團隊逐漸走向成熟。
我負責給孩子們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秘密。曾經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個漏斗,隨著時間的流逝,許許多多蘊含著古老記憶的文化結晶不斷消失,僅僅只有痛心并不能留住這份寶貴財富,一代代的傳承延綿不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努力傳播這些古老的聲音。孩子們,正是它們的未來。在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來自大山深處沉淀著的歷史的回響,而我們支教的地點——金銀山,正是一個彝族聚居地。今天的這節課,我想帶領孩子們走進彝族服飾,感受彝族人民繡在衣服上的語言。
在開始這堂課之前,我和我的搭檔一起前往了當地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的店鋪中,近距離觀察了彝族服飾,并詢問了一些黔西北彝族服飾與其他不同地區的服飾的異同點。在進一步了解了一些它們的細節后,我繼續完善了所準備的課堂內容,打算從彝族服飾的構成出發,帶領孩子們走進他們身邊的民族服飾。
非遺的傳承不能僅僅只是表面光鮮的萬丈高樓,更需要堅實的地基深深扎根地底。從服飾的構成到不同地區服飾的特點,單純的照本宣科只會成為浮在表面的光影,快速地拂過而不留一點痕跡。從視覺出發,讓同學們通過對比不同地區服飾的圖像并找出異同,再通過動手操作并展開想象,將我提前準備好的彝族服飾紋樣剪裁拼接到空白的服飾圖片上,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彝族服飾,從實踐中感受非遺的內涵和魅力。

非遺的傳承“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上下求索的過程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讓我們觸摸到了來自千年前祖祖輩輩留下的痕跡。來自過去的聲音也許沒有想到有一天也能夠回響在未來,來自現在的人兒也許也沒有想到,現在停留在指尖的,是來自遙遠的呼喚。如果非遺會說話,它們將會發出怎樣的聲音?希望在這次支教以后,能有更多的孩子能和我一起,去探索非遺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