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齊文化根脈,感悟其精神內涵并且體驗與齊文化相關的民俗傳承,7月20日,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齊跡數旅社會實踐團來到淄博市博山區爐神廟,開展以“解碼齊文化,傳承古文明”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近距離感受齊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探索其蘊含的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

博山爐神廟位于博山孝婦河西岸琉璃園東巷,作為承載齊地冶鑄文化與民俗信仰的重要場所,見證了淄博地區從古代青銅冶煉到后世琉璃、制爐產業的發展脈絡,是齊文化“工商皆本、技藝精湛”特質的生動縮影。
實踐團成員來到爐神廟的腳下,一步步拾級而上,爐神廟的圖騰中常見與“爐”“火”“金屬”相關的紋路,這直觀反映了博山作為古代冶鑄重鎮的產業特色,也視覺化呈現了齊地“重工善商”的傳統。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這些雕刻的圖騰紋路融入了祈福的元素,比如中間石雕上的龍紋象征著權威與雨水,避免冶煉時的火災,鳳紋則寓意著吉祥和諧,這都寄托了人們對生產平安、行業興旺的美好祝福。

實踐團成員向左行進,行至一處臺階前,見到了屹立于此的爐神廟。通過與當地人洽談,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這片土地上曾涌現出一代代專注于琉璃與冶鑄技藝的匠人。當地工匠群體不斷改良坩鍋爐型、優化配料比例,不僅破解了琉璃燒制的溫控難題,更將傳統技藝推向精細化發展,讓博山逐步成為北方重要的琉璃產地。從這段歷史中,成員們深切感受到古人“重工善技”“務實創新”的精神內核。實踐團成員表示,這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并非過時的符號,而是能夠為當下發展提供養分的精神源泉。

實踐團成員上前觀摩瀏覽,進一步感受爐神廟的文化氣息。實踐團成員圍繞“齊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聯”“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齊文化中“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理念,與當代大學生所追求的精神品質高度契合,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對傳統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更激發了成員們傳承優秀文化、服務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此次齊跡數旅實踐團走進爐神廟,不僅是一次文化探尋之旅,更是對齊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此次實踐讓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齊文化中“工商皆本”的務實精神與“海納百川”的開放氣度。齊跡數旅實踐團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整理此次實踐活動中收集的資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宣傳齊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齊文化的魅力,助力其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