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常非遺見匠心,青春傳承擔使命 ——河海大學“1442工程”學生骨干團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發布時間:2025-07-19 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5年6月至7月,河海大學“1442工程”學員骨干團隊走進南京博物院、江寧織造博物館、金壇刻紙藝術館及華豐圍巾廠等,開展了一系列“非遺”文化探訪與傳承實踐活動。
尋跡:尋歷史觀瑰寶,探索非遺之美
為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實地探秘非遺之美,實踐團隊走進南京博物院、江寧織造博物院,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探尋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脈絡。
“一支兔毫毛筆,要經過選毛、分類、加工、組合等多個步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在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內,講解員為同學們一一講解了南京絨花、南京皮影雕刻、常州梨膏糖、揚州毛筆、徐州香包等非遺技藝。團隊成員認真學習了解了各項非遺技藝的發展歷史、流派、特點和代表作品,了解了南京市政府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所做的策略和工作。在江寧織造博物館,隊員們被南京云錦的華美所震撼。龍袍、鳳褂上金線銀線交織,孔雀羽捻入絲縷,盡顯皇家氣派。大花樓木織機的現場演示更是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通經斷緯”工藝的精妙。
通過在南京市博物院和江寧織造博物館的學習,團隊成員都對非遺文化有了更為系統、深刻的認識。同學們紛紛表示,非遺技術不僅是技藝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體驗:學手藝做實踐,感受非遺傳承
為探尋新時代下“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從創新之路,實踐團隊走進常州市金壇刻紙藝術館和金壇區華豐圍巾廠進行走訪調研。
在金壇刻紙藝術館,國家級非遺項目金壇刻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何雅雯老師為隊員們金壇刻紙的歷史及發展現狀,帶領同學們參觀了融合傳統吉祥紋樣與現代創新元素的刻紙作品,并指導同學們完成了《不忘初心》的刻紙創作。從生澀到熟練,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刻紙藝術的精細與匠心。
在金壇區華豐圍巾廠,華豐圍巾廠紅媽媽巧工坊負責人葉小琴帶領同學們體驗了毛毯掛球的傳統鉤針技藝。同學們認真學習鎖針、短針和長針等基礎針法,制作出了屬于自己的“非遺作品”,在經緯交錯間體悟到了“一絲一縷皆功夫”的工匠精神,切身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對話:聽故事講故事,弘揚非遺文化
帶著“如何更好的傳承發展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走進年輕人心底”的疑問,實踐團成員還采訪了非遺文化傳承人和企業、社區工作者等,了解到了有關新時代下“非遺”傳承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在金壇區華豐圍巾廠,紅媽媽巧工坊負責人葉小琴并以《紅媽媽巧工坊:巧手編織致富路》為主題為同學們講述社區女性如何以毛線與鉤針為工具,將傳統編織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實現居家靈活就業的奮斗故事。同學們了解到,近年來,華豐圍巾廠通過“小紅媽愛心社+企業+社區+婦女”共建模式,在社區設立紅媽媽巧工坊,吸納低收入婦女、待業寶媽、殘疾人等群體靈活就業。目前,已設立電勝、河濱等5個基地,累計為200余名婦女提供技能培訓,人均月增收1000-2500元。在采訪中,一位工坊奶奶笑著說,“一開始啥也不會,慢慢學、反復練,就靠這雙手,日子越過越好。現在能靠鉤針掙錢,還把老手藝傳下去,心里美的很。”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圍巾廠負責人葉小琴女士。魏巍攝 |
在金壇刻紙藝術館,傳承人何雅雯為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從事刻紙藝術的心路歷程。從對刻紙藝術的熱愛,到日復一日的刻苦鉆研,再到致力于非遺刻紙的傳承與推廣,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這門藝術的執著與追求。何老師還向成員分享了金壇刻紙是怎樣融合新時代元素蓬勃發展的。她表示,守正與創新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兩條腿,傳承人需要以一顆“匠心”,保護好傳統的手藝,也要與時俱進的融入現代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解和喜愛傳統非遺文化。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金壇刻紙傳承人何雅雯老師。魏巍攝 |
傳承:攜童心播火種,接力非遺未來
為傳承發揚非遺文化,為非遺文化傳播貢獻青春力量,實踐團還走進河海大學幼兒園,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非遺文化體驗活動。
團隊成員通過實物展示和圖文講解,向孩子們講述了風箏從古代軍事工具到民間玩具的歷史演變,并現場示范了簡易風箏的組裝技巧。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動手嘗試,在實踐中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活字印刷體驗環節中,孩子們在隊員們的指導下,親手印制“福”“喜”等吉祥字樣,近距離領略漢字與古老印刷術的巧妙結合。在剪紙活動中,隊員們從對稱紋樣入手,耐心引導孩子們折疊、剪裁,一張張紅紙在稚嫩的小手中逐漸變成精美的窗花、靈動的動物圖案,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認識傳統文化的窗口。”幼兒園園長表示,“這些傳統技藝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內涵,希望孩子們能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讓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幼兒教育內容,更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了非遺文化的種子,幫助小朋友們從小就認識非遺、喜愛非遺。
“1442工程”學生骨干培養模式已經持續開展29年,是河海大學學生骨干培養示范工程。實踐團成員心懷“國之大者”,秉持“四學”理念,發揚“亮劍”精神,在社會實踐中練就過硬本領,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學生感悟:
“1442工程”第一組學員汪灝:
作為河海大學“1442工程”學員,這次非遺實踐讓我對“實踐創新”與“文化傳承”有了更深體悟。從江寧織造博物館的云錦織機前駐足,到金壇刻紙時指尖的微顫,再到幼兒園里教孩子們折紙的雀躍,每一幕都讓我明白: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需要青年用行動激活的活態文化。未來,我會帶著這份匠心,讓更多非遺在青春接力中煥發新生。
“1442工程”第五組學員高欣怡:
這次非遺探訪讓我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的生命力。在華豐圍巾廠,葉小琴老師用毛線與鉤針編織的不僅是圍巾,更是社區女性的致富路,讓我看見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的創新轉化。金壇刻紙藝術館里,何雅雯傳承人對刻紙藝術的執著更令人動容,從熱愛到鉆研再到傳承,她的故事詮釋了非遺傳承者的堅守。作為實踐團一員,我明白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在匠人指尖、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這次經歷讓我堅定了傳承非遺的責任感,未來也愿為這些美好技藝的延續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團合影。魏巍攝 |
作者:郭奕凡 高欣怡 汪灝 來源:河海大學“1442工程”
三下鄉推薦
- 精工古法融新藝,醇厚茗香續傳承
- 7月19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解鎖紅茶制作全流程!從攤晾到30分鐘搖青,到90分鐘揉捻,再經4-6小時發酵褪去青澀。通過尹經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