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18日體驗綠茶采摘與炒制后,實踐團7月19日開始著手紅茶的制作。來到制茶車間,這里有著嚴格的衛生條件與消殺要求,同時相較于綠茶的清雅直接,紅茶的工藝更為復雜多樣,在炒制的基礎之上,添入了“發酵”這一精妙的制作工藝。

圖為實踐團成員裝盛攤晾后的茶葉(王躍然攝)
尹經理擁有著多次去往南方的經歷與多年的制茶經驗,巧妙地將北方的環境氣候化為優勢。他攜手青島農業大學的張教授,從烏龍茶的制作技藝中汲取靈感,在傳統紅茶炒制框架內,創新性地引入了一項“搖青”技藝并研發了一種特殊的“搖青”機器。這看似簡單的搖動,是茶葉香味成型的奧秘,不同與北方紅茶普遍以“焦糖香味”為主,“搖青”為最終的紅茶注入了一縷獨特而清
幽的“花香”,讓簡單的茶葉成為“綠葉紅鑲邊”的獨特樣式。
圖為茶葉搖青后的成果圖(藺曉慶攝)
經歷三十分鐘的“搖青”后,茶葉被送入機器,接受長達九十分鐘的“揉捻”步驟。隨著時光流轉,葉片的邊緣悄然由綠變紅。緊接著,便是紅茶制作工藝的關鍵——長達四至六小時的發酵過程。尹經理介紹,夏天高溫時節,這蛻變發酵可在常溫下自然進行,而在春秋季節則應另外加熱。當日下午,實踐團見到了發酵完成的茶葉,它們褪去青澀,變得紅透發亮。而茶葉制成的最后一步就是炒制。瑞草園在此刻亦展現了它的核心技術——尹經理親手設計了一款別致的炒制機器。它不僅精準掌控火候與翻炒,更能在巧妙的在揉搓間與機器的翻動之間,使茶葉蜷曲成小球,而這種“小球”在泡制時則能夠舒展開漂亮的形狀。這不僅是瑞草園紅茶的視覺標識,更凝聚著尹經理對工藝美學的執著追求。
圖為茶葉發酵后效果圖(王躍然攝)
然而,在這精工細作背后,尹經理也向我們袒露了行業之憂。他坦言,近年來茶葉市場如春筍林立,競爭日趨“內卷”,卻也亂象叢生。在不斷的壓低價格的同時,茶葉的質量問題卻不斷出現。成品茶瑕疵頻現:本該翠綠的茶湯泛紅,理應紅亮的葉底透青,諸如此類的“錯位”令尹經理感到行業的艱辛與質量把控的難做。
實踐團成員們感悟到,一片茶葉從枝頭到茶水的過程,不僅是物理形態的轉化,更是匠心與時間的淬煉。尹經理的“搖青”創新與“揉球”構思,是傳統工藝在北方土地上開出的智慧之花,也是面對市場喧囂時一份沉靜的堅守。當價格戰硝煙彌漫,瑞草園的制茶師傅們用獨特的技藝與對品質的執著,默默訴說著:真正的茶韻,源于對每一片葉子的敬畏與精雕細琢。這份在喧囂中守
護本真的匠心,或許正是浮躁時代里,最值得品味的那一縷悠長回甘。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尹經理合照(藺曉慶攝)
隨著越來越多的“瑞草園”在鄉村扎根,隨著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在田野間碰撞出火花,映射的不僅是茶湯里蕩漾的紅鑲邊,更是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發展的希望圖景——那里有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有農耕文明的當代傳承,更有萬千新農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留下的堅實足跡。這縷清幽茶香終將飄出車間,化作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時代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