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戴煜洋)近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惠溪知行”鄉村振興促進團走進湘西古丈縣會溪村,與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兩位非遺傳承人——石祖福、魯德育面對面,聆聽木與榫卯間的百年故事,也觸摸這門手藝在當下的脈搏與溫度。
“看,那就是會說話的木頭。”順著石祖福手指的方向,一棟黛瓦木樓倚坡而立,柱腳懸空,飛檐輕翹。沒有一顆鐵釘,僅靠榫卯相扣,便牢牢扎根陡坡,避濕、防蟲、納風、采光,一一妥帖。“圖紙在這里。”石師傅笑著點點自己的太陽穴。從選料到開榫,所有尺寸、角度全靠心里那本“活譜”,一代代口傳心授,凝成湘西人與大山相處的密碼。
可“活譜”正遭遇“斷層”。石祖福和魯德育掰著指頭算:如今還能獨立掌墨的工匠,最年輕的也四十出頭;愿意拿起刨子的后生,寥寥無幾。“三年入門,十年出師,板凳要坐得比木料還硬。”魯德育嘆道。周期長、收益慢,單憑手藝養家糊口尚可,想靠它致富卻難;外面的世界又太熱鬧,年輕人坐不住,老手藝人只能干著急。
轉機也在悄悄發生。芙蓉鎮、鳳凰古城的成片吊腳樓變身民宿、研學課堂,游客的腳步讓老木樓重新呼吸;古丈縣陸續出臺傳承補貼、帶徒獎勵,讓守藝人不至于孤軍奮戰。“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幾棟房子,更是一種跟山、跟水、跟歲月和解的生活哲學。”魯德育說。對他而言,每一次落榫,都是在續寫“天人共生”的注腳。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非遺傳承人對話
如何讓注腳繼續?實踐團的青年們掏出手機、相機、筆記本——記錄榫卯圖譜、拍攝微紀錄片、策劃線上展陳,他們想用年輕的語言把老手藝講給更多人聽。“傳統不是標本,而是可以不斷生長的年輪。”帶隊老師表示,接下來團隊將聯合高校資源,為吊腳樓營造技藝建立數字檔案,并探索“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的新場景,讓木樓在鄉村振興的版圖上既守住根,又發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