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由常州工學院學子組成的向日葵的花語—“星光不孤單”關愛孤獨兒童志愿者小組即常州工學院 “星愿同行” 大學生志愿服務隊赴常州市天愛兒童康復中心,開展為期 6 天的自閉癥兒童幫扶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專業志愿服務,助力自閉癥兒童提升社交與認知能力,同時為大學生搭建踐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平臺,這也是常州工學院連續第三年組織志愿者參與該中心的康復輔助工作。團隊提前與中心康復師溝通,根據 20 名 6-10 歲自閉癥兒童的評估報告,將孩子們分為 “基礎社交組”“認知提升組” 和 “感統協調組”,每組配備 2 名志愿者和 1 名康復師協同開展活動。
“音樂是他們表達情感的一扇窗,”一位資深康復教師觀察著課堂互動說道,“志愿者的耐心引導和穩定陪伴,為孩子們創造了安全探索的環境,這對建立信任、激發互動意愿至關重要。”該院實踐團隊依據中心專業教師的指導,將音樂、繪畫、簡單運動等元素融入結構化課程,在可預測的流程中穿插趣味變化,幫助孩子們在穩定框架下逐步適應新體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語言優勢,創新性地設計了簡單的雙語互動游戲和兒歌。在“顏色認知”讀繪本環節,志愿者們巧妙地將基礎英語詞匯融入指令和鼓勵中,如“Touch the red block”(觸摸紅色積木)或“Good job!”(做得好!),在輕松的氛圍中為孩子們提供了接觸不同語言刺激的機會。康復中心教師對此表示贊賞:“這種溫和的語言輸入方式,配合視覺提示,對部分孩子的認知拓展有積極作用,也體現了高校志愿者的專業思考。”團隊還根據觀察,為不同能力的孩子制作了個性化的雙語圖卡(如日常物品、動作指令),方便他們在后續訓練中使用。
除了課堂內的陪伴,志愿者們還積極參與到孩子們的日常康復流程中。在感統訓練室,他們協助孩子進行平衡木行走、球類活動等訓練,提供必要的肢體支持和鼓勵;在生活技能區,他們耐心陪伴孩子練習簡單的自理任務,如整理玩具、洗手等,強調步驟的清晰和一致性。一位志愿者在觀察日志中寫道:“我們不僅僅是活動的執行者,更是他們探索世界時的‘安全基地’。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去等待和發現,這徹底重塑了我對‘成長’的理解。”“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對自閉癥兒童來說是巨大的突破。”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團隊指導教師高娟老師說,志愿者們每天晚上都會召開復盤會,根據當天觀察調整次日方案,“從‘教孩子怎么做’到‘陪孩子一起做’,這種視角的轉變讓幫扶更有溫度。”
活動的意義不止于課堂。團隊成員在協助孩子進行戶外感統訓練間隙,與長期陪伴孩子進行康復的家長交談。“這些大學生能來,真是太好了,”一位家長感慨道,“孩子需要接觸不同的人,看到外面世界的善意。他們的到來,不僅幫了孩子,也讓我們家屬覺得不是孤軍奮戰。” 另一位家長補充道:“看到這些年輕人這么有愛心和耐心,愿意花時間理解我們的孩子,真的很感動。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能像他們一樣,放下偏見,走近這些‘星星的孩子’。”中心負責人對此深表認同:“高校志愿者的持續介入,特別是外國語學院學生帶來的多元視角和語言專業背景,為康復過程注入了新活力,豐富了社交場景模擬,也促進了社會對自閉癥群體的正向關注。你們的活動也激勵了我們中心的老師,帶來了新的教學靈感。”
團隊成員普遍反映,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志愿服務,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它促使大家反思溝通的本質、多元的意義以及教育的包容性。有成員表示:“我們學習外語是為了連接世界,而在這里,我們學習的是連接心靈的不同方式。這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溝通無界’的真諦。”離開前,團隊不僅將精心制作的視覺提示卡片和融入外語元素的互動繪本贈予中心,為后續教學提供實用支持,體現了外國語學院學子的專業特色,還主動與中心建立了長期聯絡機制,計劃定期回訪,并將在校內組織分享會,向更多同學傳播自閉癥知識,倡導校園乃至社區的包容氛圍。